明室 : 摄影札记

0
(0)

明室
: 摄影札记

作者:[法]罗兰·巴尔特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摄影札记

译者:赵克非

出版年:2011-3

页数:180

定价:19.80元

装帧:平装

丛书:罗兰·巴尔特文集

ISBN:9787300129129

内容简介
······

《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作者应《电影手册》杂志之邀写成的,在摄影评论界声誉卓著。巴尔特在书中选了十几幅过去的和当代的、著名的和无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为评说的对象。在书中,巴尔特不讨论摄影师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的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他把照片的意义分成两个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点(Punctum)。前者是摄影师通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间;而后者则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动人的局部与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

巴尔特对摄影的思考经历了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现象学的转变。作者在《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不局限于摄影这个讨论对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领域,尤其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发人深省。同时,《明室》与其说是一篇讨论摄影的论文,不如说是巴尔特自己的情感大写意,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明室》别具一格的地方。

作者简介
······

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目录
······

上篇

1 摄影的特性

2 难以归类的摄影

3 以感动为出发点

4 操作者、幽灵和观众

5 被拍照的人

6 观众:趣味参差不齐

7 摄影像意外

8 无拘无束的现象学

9 二元性

10 意趣和刺点

11 意趣

12 传递信息

13 绘画

14 出其不意

15 摄影的意义

16 令人向往

17 一元的照片

18 意趣与刺点共存

19 刺点:局部特征

20 并非刻意为之的特征

21 顿悟

22 事后和宁静

23 “盲画面”

24 推翻前言

下篇

25 “一天晚上”

26 历史像分界线

27 辨认

28 温室庭园里的照片

29 小女孩

30 阿莉阿德尼

31 家庭,母亲

32 “这个存在过”

33 曝光意念

34 光线,色彩

35 惊愕

36 证实

37 停滞

38 平静的死亡

39 时间有如刺点

40 私生活/公众生活

41 仔细观察

42 相像

43 家族

44 明室

45 神情

46 眼神

47 疯狂,怜悯

48 被驯化了的摄影

译后记

附论

评论 ······

整本通篇的括号和破折号让我读得纠结死了,不知原书是否如此。

活泼的写作+高明的审美

巴特这本书和桑塔格的《论摄影》一样,行文风格非常抢眼,甚至比说理还要精彩。时时不忘个体情感体验的写作方式,也只有在巴特这种级别作者的书里才能成为严肃理论经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是中国人的评论册子,里面一旦出现他对老妈的追忆和怀想,我应该会马上把书扔进垃圾桶吧。

论摄影 明室这样的经典的老书对一般摄影人没什么帮助 更多是要就摄影社会学的人有启发 。初学阶段的人更多适合看看具体某位摄影师的画册和解读的书,但是解读很好的书及其的少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