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的复兴

0
(0)

中国佛教的复兴

作者:[美]霍姆斯·维慈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原作名:TheBuddhistRevivalinChina

译者:王雷泉/包胜勇/林倩

出版年:2006-12

页数:250

定价:36.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觉群佛学译丛

ISBN:9787532544752

内容简介
······

本书是唯慈的三卷本《现代中国佛教丛书》中的第二部。第一部着重探讨了现代中国佛教的体系制度、教会组织体制和制度;第三部将从制度和历史两个方面论述在共产党统治下中国佛教所发生的变化。本书则立足于佛教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史,集中于1949年共产党胜利之前三十年间中国佛教的急速变迁。用宗教社会学的方法处理中国近代佛教,文献整理和田野调查并重,是一部非常厚重的学术力作。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具有比较宗教学的宏观视野,对中国佛教在适应现代化过程中神圣性资源的缺失,作了鞭辟入里的剖析。他以一个西方学者的立场,对某些人物和事件的品评,未必都符合中国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定论,但或许是旁观者清,亦可能为深化近现代中国佛教研究,提供另一种视角。作者在本书结论中,对中国佛教“复兴”意义的界定,对于当前中国佛教的复兴,也应具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说,要研究中国近现代佛教,唯慈的这“三部曲”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目录
······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复兴的开端

杨文会

现代僧伽教育

革新派僧侣

第二章 争取全国领导权的斗争

大闹金山

对立的佛教组织

中国佛教会(上海,1929)

第三章 太虚

世界性组织

国内的组织

太虚与科学

太虚的方法

第四章 居士佛教运动

居士组织的种类

佛教正信会

日益重要的居士作用

第五章 建筑与出版

寺院的中兴

新修的寺庙

出版事业

第六章 佛教教育

传统教育

观宗学社

太虚创办的佛学院

天宁佛学院

教育的水准

内学院

第七章 僧侣的社会活动

龙泉寺孤儿院

其他福利活动

僧侣从事的社会福利

第八章 僧伽与国家

民国法律及实施

针对佛教敌对者的法律

佛教在上层社会的朋友

僧人与政治

第九章 对外交往

与日本的交往

内地与西藏的交往

与南传佛教的交往

与基督教的交往

基督徒皈依佛教

与海外华侨的交往

第十章 宗派与分歧

密教

反派性潮流

地域主义

分歧的焦点

第十一章 基督教的成见与佛教现状

佛教的现状

理解的增长

曲解的因素

地区性差异

第十二章 复兴的含义

这是复兴吗?

附录一 佛教期刊

附录二 佛学院

附录三 僧侣数目

附录四 局部衰败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评论 ······

导师列的清单不得不读系列。本书是以外国人的视角来写清末民国时期直到1949年为止这段时间的佛教复兴运动。非常有趣,分析了佛教的被迫转型,我把它称之为基督化的佛教。以模仿基督教的形式,再造中国佛教。而且我个人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成功的。

基督教所带来先进的“宗教理念”:大众传教,建学校,福利工作这一系列服务社会的举动,这在传统中国是不可能想象得到的。就如时事造人,宗教也一样,传统佛教被迫也进行…

作者对太虚的批评调侃,佛教徒恐怕受不了。如果中国佛教有复兴,那显然发生在20世纪最后20年,而非民初。

民国

所谓的复兴只是日渐契合现代化的步伐,因此结论实际上是否定的。涉及的层面很多,特点是在文献之外利用了许多口述资料,但是因为口述者身份不同,虽然作者努力做了许多考辨,依旧有无能为力之处。翻译真心…无力吐槽。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