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报刊研究(1949-1976)

0
(0)

中国当代文学报刊研究(1949-1976)

作者:张均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7

页数:664

定价:139元

装帧:平装

丛书: 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

ISBN:9787301330937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选取十七种报刊作为个案,比较系统地考察了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文学报刊与文学生产的深度关联,并借以讨论当代文学是在怎样的“多种文化成分、力量互相渗透、摩擦、调整、转换、冲突”的过程中发生和发展的。本书的细致考订显示,不同来源的“老解放区文艺”以及自由主义、国统区左翼、鸳蝴传统、民间通俗文艺、学界往往希望“滤除”的人事纠葛等各类彼此异质的“文学成分”,都参与了此种竞争,并有意识地利用报刊资源争夺文坛正宗地位、控制生存和发展空间、通过建构“正确的”文学“知识”重新配置文学利益。可以说,广泛扎实的一手史料,“台前”“幕后”的细微考辨,与宏观文学史问题的紧密勾连,尤其是博弈论视角的运用,使本书明显显示出了摆脱官方\民间、主流\异端之二元对立思维的努力,代表了当前1950—1970年代文学研究中一种较具探索性的路径与取向。

作者简介
 · · · · · ·

张均,1972年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17年度青年长江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版有《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四十余篇。

目录
 · · · · · ·

序/於可训

前言 当代文学报刊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第1章《文艺生活》(1950.1-1950.6)

《文艺生活》的复刊、新生与停刊

第2章《小说》月刊(1948.7-1952.1)

《小说》月刊的复刊、停刊及其他

第3章《天津日报》“文艺周刊”(1949.3一 )

“老解放区文艺”的新风格

——兼议布衣孙犁的办刊之道

第4章《文艺报》(1949.10-1966.5)

“有力”人物的“争夺战”

——《文艺报》人事纠葛及编辑理念之演变

“新英雄人物讨论”的前前后后

——《文艺报》与当代文学“竞争的信息”

“新的人民的文艺”意味着什么?

——《文艺报》与当代文学的形成

第5章《大众诗歌》(1950.1-1950.12)

同人刊物的大众化转换

——从《诗号角》到《大众诗歌》

第6章《说说唱唱》(1950.1-1955.3)

赵树理与《说说唱唱》杂志的始终

——兼谈旧文艺现代化的途径与可能

王亚平与《说说唱唱》的改版及停刊

第7章《文艺》月刊(1950.1-1951.12)

“列宁的文艺原则”是否可以“坚持”?

——南京《文艺》月刊的创刊与停刊

第8章《光明日报》“文学评论”双周刊(1950.2-1951.11)

“新现实主义”和文艺界的“华东系统”

——1950-1951年间的《光明日报》“文学评论”双周刊

“文学评论”双周刊与《文艺报》的是是非非

第9章《新观察》(1950.7-1960.7)

一份杂志和一种文体

——《新观察》与“杂文的复活”

第10章《文艺月报》(1953.1-1959.10)

胡风派与《文艺月报》的始终

文艺月报》的内部问题及其停刊

第11章《文艺学习》(1954.3-1957.12)

塑造“人民”的可能与限度

——论《文艺学习》与当代文学读者的复杂关系

第12章《光明日报》“文艺生活”周刊(1954.4-1957.4)

召唤知识分子的文学空间

——“文艺生活”周刊与当代文学的版图重构

重建文学批评的美学分析

“文艺生活”周刊的新诗、旧诗论辩

第13章《文汇报》“笔会”副刊(1956.10.1一)

“盛世遗民”与文人文章

文学的“对台戏”如何开唱?

——论《文汇报》“笔会”副刊的文艺批评

“笔会”副刊的“杂文复兴”论争

第14章《诗刊》(1957.1-1964.12)

臧克家与《诗刊》的“同人刊物”问题

《诗刊》与新诗“传统”的重塑

第15章《星星》(1957.1-1960.10)

“《星星》诗案”与《星星》诗刊

从“诗歌下放”到“新诗的道路”

——《星星》诗刊1958-1959年的新诗大论

第16章《收获》(1957.7-1960.10,1964.1一1966.5)

“同人刊物”是怎样生存的

——论《收获》杂志之于当代文学的启示价值

第17章《朝霞》(1974.1-1976.9)

《朝霞》与上海市委写作组关系考

怎样克服“无产阶级文艺”的焦虑?

——《朝霞》杂志与社会主义文学的危机应对

结论

文学报刊与当代文学之关系

当代文学报刊的“四重面孔”

报刊体制与当代文学的发生及展开

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

“人的研究”

体大虑深,“新的人民的文艺”除了延安版,还有华东版(刘雪苇、彭柏山),冀中版(孙犁、萧也牧),晋西南版(赵树理),文学的异质元素有自由主义、左翼传统、鸳蝴小品、古典诗文,以对历史现场的耐心透视,确实为“一体化”的叙述打开不少缺口,然就如螃蟹互相拖累,利剑在上,文人为名利意气纷纷引狼入室,风气既开,洪子诚所谓激进派“不断净化”的态势便阪上走丸,莫之能御;作者能从积贫积弱的后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独…

材料很扎实,顺藤摸瓜估计还能打开不同的方向。几乎所有报刊最后都进入“一体化”的轨道,某种程度上也验证了关于当代文学的经典论断。不过这种此起彼伏的异见、同人趣味、人事纷争,以及以讲再讲的话题,也证明“新的人民的文艺”这一范畴虽已建构,但具体符合规范的文学作品,其实是永远在生产、始终未实现的。

在方法论和史料方面收获很大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