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 社会生活中的理由

0
(0)

为什么?
: 社会生活中的理由

作者:[美]查尔斯·蒂利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副标题:社会生活中的理由

原作名:Why?

译者:李钧鹏

出版年:2020-9

页数:288

定价:62.00元

装帧:精装

丛书: 智慧宫

ISBN:9787553517971

内容简介
 · · · · · ·

一本不一样的社科书!

人为什么需要理由?

顶尖社会学者对日常生活的有力透视

“21世纪社会学之父”查尔斯•蒂利写就的优秀通俗读物

▷编辑推荐◁

顶尖社会学者对日常生活的有力透视

一部洞察幽微、机智轻快的大家小书

作者查尔斯是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世界最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之一、“21世纪社会学之父”、“美国最多产、最有趣的社会学家”

一本不一样的社科书!没有社科文本通常的呆板沉闷气味,充满了丰富的联想,机智的比喻和明快的笔触,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和想象的空间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

蒂利将人们所给出的理由分为四类:惯例、故事、准则和技术性说明。人们会根据谈话对象和场合的不同给出不同类型的理由,有时还会在不同类型的理由之间进行转换。例如,一个医生可能使用生物化学的专业语言来理解病症,但在不懂生物化学的病人面前,他会诉诸惯例和故事。

全书随处可见关于(包括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精彩轶事。本书告诉我们,故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媒体赞誉◁

本书作者蒂利,以研究宏观历史变迁闻名于世,本书却显示出他洞悉微观的功力。

—— 沈原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人是行动常常需要理由的动物——作者不仅提出了这一精彩的命题,并且做了出色的解答。

—— 郑也夫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辨析了一个重要却鲜为研究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理由的给定。更为重要的是,它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微观社会互动如何促成宏观社会结构。

—— 郭于华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蒂利是过去20—30年间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

—— 唐世平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延续传奇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传统,蒂利试图解码日常的社会互动结构,成果即是这部作品——它迫使读者重审他们与孩子交谈的方式以至他们谈论政治的方式。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纽约客》

一本有说服力的书……显然,癌症专家与其同事交谈的方式不同于与其病人交谈的方式:他在以不同的方式交谈时到底在做什么,这是蒂利的关切所在。

——亚当•菲利普斯 《伦敦书评》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1929—2008)是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世界顶尖的社会科学家之一,被誉为“21世纪社会学之父”“美国最多产、最有趣的社会学家”。蒂利于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之后曾于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校任教,生前为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L. 伯滕威泽社会科学讲席教授,在社会学、政治学与历史学三系同时任教。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人文与科学院、美国哲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社会学研究学会、比较研究学会特约会员,并获法国棕榈叶教育骑士勋章、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阿尔伯特•O. 赫希曼奖、美国社会学会终身成就奖、国际政治学会卡尔•多伊奇奖以及美国社会学会、社会问题学会和美国政治学会民主化专业委员会的年度最佳著作奖等荣誉。蒂利的研究集中于宏观社会变迁与抗争政治(尤其是1500年以降的欧洲),被广泛视为历史社会学和抗争政治研究的奠基人。

▷译者简介◁

李钧鹏,现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201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17—2019年在哈佛大学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兼任国际社会学会出版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Sociology Reviews主编、Studies of Transition States and Societies书评主编以及数份中英文刊物编委,曾任美国社会问题学会委任委员会委员以及Social Forces副主编。曾获董辅礽经济科学奖、美国社会问题学会最佳研究生论文奖、国际社会学会第六届世界青年社会学家奖,2018年当选为全球青年学会会士。研究领域为政治、历史与文化社会学,对一系列理论问题抱有兴趣。

目录
 · · · · · ·

代译序:《为什么?》的理由

第一章 为什么给理由?

第二章 惯 例

第三章 故 事

第四章 准 则

第五章 技术性说明

第六章 调和理由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评论 ······

采取何种理由进行说明,并不取决于事实,而取决于解释者与听众的关系。而沟通不畅,往往是关系判断的失误,譬如在本该本等的关系中诉诸威权。理由给出的失败,其影响既在一时一地,同时又会影响到信任、形象等诸多方面,而这本身也是对关系的改写。蒂利对作为故事的理由颇有信心,认为故事可以更好地与大众沟通,增进理解。但“说故事的人”却又不是谁都能胜任的。太多故事,反而会造成理由贬值,带来信任“萧条”的危机。

我们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理由

【角度新颖,买纸质书!】理由给定模式分为“惯例”、“故事”、“准则”以及“专业表述”

“惯例”与“准则”的解释力来源于程式(formulas),涉及适当性问题,“故事”与“专业表述”的解释力来源于因果关系(cause-effect accounts),涉及可信性问题

“惯例”与“故事”属于通俗一类,“准则”和“专业表述”属于专业一类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选择不同的理由给定模式,或“确认”某…

佩服 结构化的功力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