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控制欲那么强?

0
(0)

亲密关系中,有一个我们不愿意相信但却真实存在的现象:人们总是企图在关系中占据上风,获得控制权。

甚至,说的再绝对一点,在所有的关系中,都会存在权力的争斗。

换句话说,人人都是控制狂。当两个人经过一系列控制与被控制的争斗,如果能够达到某种平衡,让彼此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那么这段关系就更容易保持稳定和健康;但如果权力的天平过度倾斜,那么这段关系就可能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本篇回答我将为你依次拆解亲密关系中不同类型的控制,解读其背后蕴含的深层原因,同时,我还将详细讲述应对关系中「控制」的方法。

你正面临哪种类型的「控制」?

我们按照控制由弱到强的顺序,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对生活琐事的控制、以爱为名的控制、占有式控制和对关系的极端控制。

1. 对生活琐事的控制

「你为什么不能从底部挤牙膏」、「你能不能不要乱扔袜子」、「回到家记得换了睡衣再往床上躺」、「我说过多少次了别去那家店买东西」……

事实上,就算从中间挤牙膏、乱扔袜子,天也不会塌下来,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何总要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控制对方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这些琐事本身,而在于通过获取这些琐事的决定权来获取关系中更高的地位。

这也是进化决定的。

进化生物学家发现,蟋蟀能够记住自己的战绩(Dawkins, 1989),如果一只蟋蟀经常获胜,那么它在后来的决斗中将会变得更具攻击性;相反,如果一只蟋蟀经常落败,那么它将会变得特别顺从,避免和其他蟋蟀发生冲突。

似乎每一只蟋蟀都能对自己和其他蟋蟀的战斗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来行事。

一段时间之后,支配等级就出现了。每一只蟋蟀都拥有相应的等级次序,低等级的蟋蟀要屈服于高等级的蟋蟀。

而等级越高,获得的资源也就更多。

在人类社会,尽管情况更为复杂,但也存在类似的心理机制。在两个人的相处过程中,对生活琐事的支配过程也是双方权力地位形成的过程,决策权越大,对自己越有利,因而,鸡毛蒜皮的小事难保不变成「必争之地」。

2. 以爱为名的控制

这类型的控制也非常普遍。

我认识的一位长辈,尽管他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可当他知道女儿要在假期跟男友出去玩的时候,他仍感到极度焦虑,要求女儿随时跟他报告行程,甚至一天会给女儿打好多个视频电话。

他对此的解释是,他非常害怕女儿跟男友住在一起,未婚先孕。

但其实,隐藏在担心之下的心理机制,就是一种「控制」。

在很多父母看来,控制是必要的,他们常说,「这是为你好」、「我是担心你」……言下之意,是——我是因为爱你,所以才会……

在控制之下的,真的是父母的爱吗?

确实是。

但这种爱的背后却是一种质疑和不信任,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为自己负责任。

而到了亲密关系中,这种以爱为名的控制也比比皆是:「如果你今天不坚持去锻炼,晚上的福利就没有了哦」,「你要是再打游戏,我就把你的设备砸了」,「我给你把一天的菜谱都排好了,你就按着吃吧,难吃但是确实是对你身体好」……

我们总是希望伴侣按照我们的意愿去行事,并坚信这样做对两个人都好,但我们却严重忽视了一点:我们是否有尊重对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主性?

3. 占有式控制

在某个话题下,一位知友直言自己对女朋友的控制欲之强连他自己都深感困扰:

不愿意对方和任何朋友出去,无论同性异性,但是基本都不会阻拦,只是自己不爽一阵子;

强烈的想知道对方所有密码;

会想翻看所有和别人的聊天记录;

想要女友报告一举一动。

这一类就属于占有式的控制,其背后的真实需求是:我渴望跟你建立专属的、唯一的亲密关系,同时我极度恐惧其他人抢夺你对我的爱和关注。

当这种恐惧超过正常范围,就极可能发展成一种偏执的控制。比如,大家的童年阴影系列之一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男主安嘉和极度恐惧自己再次遭遇背叛,不惜采用暴力手段和非法软禁的方式控制自己的妻子,确保对方保持对婚姻的忠诚。

4. 对关系的极端控制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占有式控制很容易让人陷入偏执,那么第四种对关系的极端控制则更容易趋于病态。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美剧《恶行》就非常精准地描写出了这种病态的控制类型——

48 岁的单亲妈妈 Dee Dee 在外人看来是一位无可挑剔的母亲,为了照顾重病的女儿 Gypsy 历经艰辛,实际上她却骗了所有人,包括 Gypsy。Gypsy 根本不是一个患有多种疾病的孩子,而是一个完全健康的成年人。直到 Gypsy 发现自己根本没病、实则被母亲欺骗和软禁之后,怂恿男友将其残忍杀害……

极端的控制也可能意味着极端的逃离。

就像 Gypsy 在采访中说的那样:「我并不想真的要杀害她,归根结底,我只是想结束那种窒息的生活」。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仅仅是极端个例,但这不代表没有人具有类似形式的控制——

「男朋友让我事事和他报备,但大部分基本都会否定我的提议,连我想买个小玩意儿,他都能找到理由不让我买,很多事情他都要替我做决定,一开始我还挺享受的,但谈的越久,我开始逐渐反感起来,因为他的行为总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废物,有些恐惧,想逃离了……」

这种控制类型的人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1) 对他们而言,控制是建立关系的主要途径。

他们几乎在所有的关系中都是控制的一方,或者都在激烈地争夺控制权。不论是作为领导,作为同事,还是作为伴侣,他们给人的感觉无一例外都是强势的,冷酷专断的。

因为对他们来说,只有通过控制,才能与人建立关系,他们意识不到除了控制还有其他平等的方式建立联结。

2)在人际关系中,他们对外传递的信息是「没有我,你不能成功或存活」。

在他们心里,对他人的假设是——你们能力不足,没有我的帮助和引导,你们是无法工作或者生活的。正如 Dee 向她的女儿传递的那样:你有病,没有我,你根本活不下去。

跟这类控制型的人在一起,你常见的感受是「无能和虚弱感」,同时可能伴随一种愤怒感,并且产生一种想要逃离对方的感觉。

如何让亲密关系中的「控制」适可而止?

其实,「控制」本身并不是一件有害的东西,每个人都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获得掌控感来让自己感到安全,只有当我们不能运用有效的控制策略、无法把握好控制的度时,这种「控制感」才会反过来损害我们的人际关系。

所以,当你或者另一半处在不良的控制状态时,可以尝试做以下 4 件事。

1. 调整主观意愿与环境之间的匹配度

研究发现,人想要控制的主观欲望和环境能被改变的程度越匹配,我们的身心就越健康(Shapiro,1996)。

我们试着拿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来说明这个道理。当孩子刚出生时,作为一个婴儿,没有任何行动能力,没有成人的照顾基本活不下去,从父母的角度看,对孩子需要有百分之百的控制才能照顾好他。

这种情况下,高控制和客观环境就是相匹配的。

但随着孩子的长大,他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总有一天他会学会思考,有自己的想法,直到成人。如果作为父母,不能意识到孩子越来越不需要你的事实,依然采用像照顾婴儿那样的方式去控制孩子,就会导致主观意愿和客观环境的不匹配——要么父母因孩子的反抗而受挫,要么孩子变成一个永远无法长大的「孩子」。

看到某位网友这样吐槽自己的父母:

「我是大学生,放假在家的时候,爸妈不准我出门见中学的同学,只能见他们指定的几个关系最铁的闺蜜,而且只能见一次;交了男朋友他们不满意,一天告诉我三种方法如何甩了他,下命令要求我谈恋爱之前必须上报,他们觉得合适了我才可以跟人交往……」

这样的父母就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主观控制的欲望过强,已经不再适合孩子当前的发展特点了。

2. 直面「控制」背后的恐惧

控制,常常发生在两种情境下,一种是你的生活已经失控了,另一种是你处于极度恐惧失控的情况。

一位遭遇妻子出轨的丈夫,他的家庭生活显然处于失控状态,那么他很可能会通过时刻关注妻子的一举一动来确保妻子不会再次出轨;一位被妻子深爱的丈夫,当他用相同的方式去控制妻子时,显然,他陷入了对失去妻子的忠诚的恐惧中。

唯有直面「控制」背后的恐惧,你才有机会意识到你为何如此恐惧,同时理性地看清楚这种恐惧被你的幻想放大且不切实际的一面——「至少到目前为止,她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忠诚的行为」,「她很爱我,我的这种恐惧是多余的」。

当然,有时候我们的恐惧并不是无据可依。例如,假设你的男朋友经常喜欢单独跟其他异性吃饭,那么你对他可能出轨的担忧就显得更加合情合理。

这种情况下,直面内心的恐惧也意味着去跟对方沟通你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从而解决这种困扰。

3. 练习积极地接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终将会意识到一个现实:生活中可控的太少,不可控的太多。你甚至无法控制你的伴侣把脏袜子扔到洗衣机里,就算你能做到时时刻刻盯着另一半,你也无法确保他哪天会不会精神出轨……

与其这样,不如试着积极地接受,接受生活中不可控的一面,接受自己有限的能力,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东西。

你无法确保另一半一辈子忠诚于你,但你却可以做点什么改善两个人现在的关系;你无法确保自己能在将来免受灾祸,但你却可以想办法过好当下暂且没有灾祸的好日子。

积极地接受,意味着不再焦虑、不再恐慌,而是心平气和地做能做的事,接受不能改变的部分。

4. 向控制说「不」

前文开头已经讲过,在任何关系里都可能存在权力的争斗,上演控制和被控制的戏码。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支配性是必然存在的。但到了实实在在的关系中,我们却要发挥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更和谐更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学会向控制说「不」。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控制,男女双方通过争夺生活琐事的决策权,来获得关系中更高的地位,如果你意识到,这种谁强谁弱的斗争游戏成为你们关系中占比很大的一部分内容时,就要有人站出来喊停。

显然,这样的斗争不利于恋人之间情感的互动。

对于第二种类型以爱为名的控制,当你感觉到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严重的质疑,在这段关系中感觉不舒服时,就要及时喊停,并告诉对方:我可以为自己负责。

对于第三种占有式控制,我们可能更需要跟对方去讨论信任感的问题,以及对方的不放心从何而来。

对于第四种最极端的控制,如果你是被控制的一方,那你要坚定地传递给对方一种信息:我不需要你的帮助来获得成功,同时告诉对方,你跟他在一起,不是因为你需要他的帮助,也不是因为你活不下去,而是因为其他方面。

如果对方的控制超过你可承受的范围,那就要及时远离。如果你是控制的一方,并且深受人际关系的困扰,那可以去找专业人员寻求帮助。

参考文献:

Dawkins, R. (1989). The selfish gene (new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apiro Jr, D. H., Schwartz, C. E., & Astin, J. A. (1996). Controlling ourselves, controlling our world: Psychology’s role in understand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seeking and gaining control.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12), 1213.备案号:YXA1POA5OoMHg0jolnzsP0k5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