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 : 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旅

0
(0)

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
: 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旅

作者:[美]琳达·格林豪斯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副标题: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旅

原作名:BecomingJusticeBlackmun:HarryBlackmun’sSupremeCourtJourney

译者:何帆

出版年:2011-6

页数:266

定价:28.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传记译丛

ISBN:9787509328873

内容简介
 · · · · · ·

哈里•布莱克门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长大,与沃伦•伯格儿时即是好友。伯格成为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后,推荐布莱克门进入最高法院,两人亲密无间,被并称为“明尼苏达双胞胎”。然而,由于政见相异,布莱克门与伯格最终渐行渐远,直至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布莱克门也从一名保守派人士,成长为自由派大法官的领军人物。《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普利策奖得主琳达•格林豪斯借助布莱克门去世后留下的50万份个人文献,翔实叙述了布莱克门与伯格的决裂经过,生动刻画了前者在堕胎、死刑、种族平权等案件中的内心挣扎与立场变化,揭示了最高法院重大判决的决策内幕。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琳达•格林豪斯(1947-),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学士(1968),耶鲁法学院硕士(1978)。在《纽约时报》从事过30年联邦最高法院事务报道(1978-2008),1998年获普利策奖,是美国最杰出的法律记者之一。2008年退休后,她在耶鲁法学院任教,仍为《纽约时报》撰写双周专栏。最新著作是2010年与伊娃•西格尔合著的Before Roe v. Wade: Voices That Shaped the Abortion Debate Before the Supreme Court’s Ruling。

【译者简介】

何帆(1978-),湖北襄樊人,法学博士,现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有《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法律出版社,2010),译有《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上海三联书店,2010)、《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上海三联书店,2009)、《玩转民主:美国大法官眼中的司法与民意》(法律出版社,2011)。另著有刑事司法著作若干。

目录
 · · · · · ·

丛书序

译者序 人总是在争议中成长

序 言:礼 物

我曾将踏入阅览室的感受,形容为掉进野兔洞,仿佛迈入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现实生活中,我曾用25年时间,悉心观察联邦最高法院的运转。但是,当我回到图书馆,着手写作本书时,另一种影像却跃入脑海。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矿坑,贵重金属俯拾皆是,却朝不同方向纵横排列。而我,则是一名矿工,有心采集各种矿藏,却无法面面俱到,惟有选择其中最为珍贵者,一路追寻。

第一章 从明尼苏达出发

许多孩子都记日记,日复一日,叙述他们年少时的忧伤与梦想。很快,这些梦想或被实现,或被遗忘。然后,大部分流水账被锁进抽屉,束之高阁。但是,哈里•布莱克门没有中断这一过程。他以令人惊叹的翔实笔触,持续记录着日常生活,周遭变化。24年最高法院大法官生涯中,他持续记下各类“重要大事记”,从孙儿出生到苏联解体,无一遗漏。最后,他决定将所有记录捐给国会图书馆。为整理、归档布莱克门文献,工作人员用了一年多时间,光目录就有300多页,终于使“布莱克门的世界”井然有序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第二章 上诉法院时光

伯格有时会质疑自己为何到上诉法院工作,以及是否有必要在那里继续待下去。他写信告诉布莱克门:“有时我就像那个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娶了玛丽莲•梦露的家伙。每个人对他都有羡慕嫉妒恨的感觉。但他本人可不觉得有多么美好,因为他压根儿没打算和梦露结婚。”美国律师协会对布莱克门的评价是“极为称职”,过去三年间,他们审议过275名上诉法院法官候选人,只对8人做出过这样的评价。

第三章 最高法院“老三号”

由于布莱克门进入最高法院前,许多案件的投票记录都维持在4票对4票的状态。哈伦大法官当着布莱克门的面,拍了拍布伦南的肩膀,说道:“比尔,我们不如让哈里自己去开会,其他人都回办公室去,该干嘛继续干嘛。因为我们都知道该投什么票,只有他才是最终做决定的人。作为资历最浅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布莱克门还得负责看门。法官助理或其他职员敲门传话时,他必须起身处理各类杂务。“有时候你的话刚说到一半,就得起身应门,忙完后,之前的想法完全灰飞烟灭,思路全被打乱了。”布莱克门回忆道。

第四章 审理“罗伊案”

伯格把撰写“罗伊诉韦德案”判决意见的任务指派给布莱克门,连布莱克门本人都弄不明白为什么轮到他来写。或许,是在梅奥诊所期间积累的医学背景,使他顺理成章地成为理想候选人。不过,更主要的因素是,伯格希望借助布莱克门严谨精确的判决意见,减少各种争议,以免在细枝末节上多费口舌。然而,最高法院之外的人们并不了解他的考虑,这一指派在法院内部也引起很大争议。对哈里•布莱克门来说,人生的新阶段就这样开始了。

第五章 渐行渐远渐无书

布莱克门从个人情感上,对死刑仍秉承反对态度,但身为法官,又不得不持相反立场。他在“艾肯案”的审前备忘录中写道:“如果我是立法者,我会投票反对死刑。然而,这并不表示,各州按照常理判断,决定处决触犯叛国罪或故意杀人罪等严重犯罪者,就违反了宪法第八修正案。我个人不赞成这样的政策,但是我不能废除它,至少从宪法层面上看是这样。”

第六章 大风暴纷至沓来

哈里•布莱克门与沃伦•伯格间的微妙关系,随着开庭期的更迭,变得日趋紧张。他们之间,似乎已不存在任何理性讨论的基础,更别说化解二人的立场分歧了。到1980年代,两人嫌隙日生,渐至无法调和的境地。多年后,布莱克门承认,1974年夏天,当最高法院因“水门事件”陷入内部危机时,两人持续多年的友谊终告完结。

第七章 死刑反对者

第二天,伯格宣布自己将辞去首席大法官之职,转任美国宪法两百周年纪念委员会主席。此前,俩人还在为“达登案”的判决意见相互较劲。6月23日,最高法院正式宣判。布莱克门评论说,多数方意见“显示了最高法院对程序瑕疵的放纵,对司法不公的容忍,这着实让那些正直勤勉的检察官们心寒”。不过,他的异议意见也招致民众的批评。一名险些在抢劫案中遇害的德州居民写信告诉布莱克门:“你在‘象牙塔’里待得太久,还是回到现实世界中来吧。你会惊讶地发现,街上居然有那么多两脚‘畜生’,这都是拜你们这样的法官所赐。”

第八章 拯救“罗伊案”

布莱克门已做好最坏打算。在这一开庭期的“大事记”中,他将奥康纳、斯卡利亚与肯尼迪称作“与里根一伙的阴谋小集团”,随后,他又在名单里添上了伦奎斯特与怀特,暗示“这五人将联合”。密苏里州的案件开庭之前,他已大致预料到判决结果,并着手准备异议意见,他写道:“16年了,推翻‘罗伊案’导致的混乱,将与禁酒时期一样。成千上万的美国女性和她们的医生将沦为刑事犯。最高法院将把人们带回黑暗时代,无数女性将因此死去。”

第九章 被神化的“女权斗士”

人们普遍认为,布莱克门不仅挺身捍卫妇女的堕胎权益,还在为女性的其它各项权利而战。其实,哈里•布莱克门之所以成为女权主义者的偶像,更大程度上是无心插柳的结果。那些在他司法生涯晚期,尽力“神化”他的人,总喜欢在各类晚宴或演讲中,奉上老套的溢美之词,但他们所称颂的对象,初衷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在“罗伊诉韦德案”中,布莱克门最初关注的并非女性利益,而是医生权利。这一真相,已逐渐被记忆的迷雾和刻意制造的神话所遮蔽。

第十章 华丽谢幕

布莱克门的前任法官助理、耶鲁法学院教授高洪柱问他:“现在来看,您觉得自己作为‘罗伊诉韦德案’的主笔者,是好事,还是坏事?”布莱克门说,多年来,他曾多次思考这个问题,最终认为,有幸受命撰写此案判决,是一件幸运的事。“我想,人总是在争议中成长。”他说。他还提到自己的好友索尔•利诺维茨。后者是一位杰出的华盛顿律师,30多岁就与人合伙创立了大名鼎鼎的施乐公司。利诺维茨曾告诉布莱克门:“我深信,一个人一生中总得做点儿像样的事,尤其是在事业之初。‘罗伊案’就是那种每位大法官一生中必须办过一起的案子。”

参考文献说明

评论 ······

内心善良但纠结的老头。

克林顿评布莱克门:Justice不仅是他的头衔,也是指引他行动的光芒。四星半,虽然尾章略显拖沓,仍不影响全书的经典和精炼。

“我们这些读法律的人,常常迷失在各种抽象的概念里,那些惯例、程序、法律术语,会把法律人与那些寻求正义的人们分隔开。”

学法律就必须是刻苦的永无止境的一条路 虽说我没有能力在未来从事一名法律工作者 但我深切的感受到法的精神在美国生生不息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