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

0
(0)

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

作者:徐忠明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9-4

页数:301

定价:38.00元

丛书: 上海三联法学文库

ISBN:9787542630131

内容简介
 · · · · · ·

明清时期的司法档案、讼师秘本、正史传记、公案文学、官箴书和回忆录这些基本史料不但构成司法裁判蕴含的情感、心态、意识和想像的一套话语,以及司法裁判的 “文化实践”的一种表达,而且也是建构和维护社会秩序(包括司法秩序)的重要方法。借鉴最近数十年来在欧美学术界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的新文化社会史关于“表达”(representation)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上述史料的解读,本书试图挖掘明清时期司法裁判的“表达与实践”的精神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与提升明清时期司法模式的类型特征。

本书分析了明清时期司法实践中展现出来的情感表达的文化意义,建构了其心态模式,并对司法文书的修辞策略和技巧进行了有新意的解读。

书中以清代“名幕良吏”汪辉祖的司法实践为个案,分析了其“情法兼顾”的司法风格,将其与传统中国儒家特别重视的“审美秩序”的理念联系起来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清代司法实践具有“形式化与实质化”的双重特征。

——霍存福,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徐忠明教授研究明清时期的司法实践与司法文化有年,已经出版了两本讨论此一课题的专著——《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和《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

本稿乃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所作的又一探讨,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相互连贯地探讨了传统中国司法实践的独特风格。

——范忠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作者简介
 · · · · · ·

1960年12月生,上海人。华东政法学院学士(1984),中山大学硕士(1989),中国政法大学博士(2002),现为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从事中国法律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和比较法律文化的教学和研究。

出版著作:《法学与文学之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法律精神》(与任强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另外,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目录
 · · · · · ·

自序

第一章 诉诸情感:明清中国司法的心态模式

一、情感:明清秩序的基础

二、申冤:民众的诉讼心态

三、哀矜:儒吏的裁判心态

第二章 循吏与明清中国的司法实践

一、引言:问题的由来

二、明清循吏的历史渊源:概念与例证

三、明清循吏的社会基础:制度与文化

四、明清循吏的调处息讼:仁爱与教化

五、明清循吏的刑事裁判:哀矜与宽宥

六、明清循吏的司法技艺:智谋与神判

七、余论:结语与引申

第三章 清代中国司法裁判的形式化与实质化

一、引言:问题由来

二、清代裁判的历史脉络

三、清代裁判的个案解读

四、余论:原因探究

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

仁政王道

写得真无聊。可能也算了解了法律史的人写作风格吧,秦汉魏晋史料说来就来。循吏想关注的好像也不是制度,而只是按情理兼顾方式断案的官员,史料都是正史里面的《循吏传》但是对正史的史料来源、剪裁和价值取向以及编者不加考量,直接拿来跨时代使用史料。汪辉祖几个案子,还有城隍那部分有意思。

中国传统司法的情感化特征中尚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及资料引用广博,为研究中国传统法文化与法史提供了线索。

学习😊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