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管理》第16版的新突破

0
(0)

采访整理:钱丽娜

来源:中经传媒智库(ID:CBJTHINKTANK2022)

营销管理理论开山鼻祖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先生所著的《营销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自1967年出版以来,风靡全球55年,被公认为企业家和市场营销人士的“经典必读书目”。

《营销管理》一书内容以每3至4年一次的速度更新,这使得它始终站在营销实践的前沿。

2022年,《营销管理》第16版问世,这一版距第15版已经相隔5年。从第15版出版以来,世界发生了许多变化。为回应这些变化,第16版的首要目标是,打造一本尽可能全面、与时俱进和引人入胜的营销著作

《营销管理》第16版的新突破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教授、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副会长、《营销管理》(第16版)核心译者蒋青云

与过去版本相比,第16版的特别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导向。重点关注营销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在努力使组织目标、能力、资源同市场需求相匹配时需要做的重要决策。

2. 分析方法。提出营销管理中常见问题的概念性工具和框架,并结合案例和实例阐明了有效的营销原则、战略和实践。

3. 多学科视角。通过汲取诸多不同学科的丰富成果,如经济学、行为科学和管理学理论,获得用于应对营销挑战的概念和工具。

4. 普遍适用。将战略思维应用于市场营销的全部领域。

5. 全面而均衡的内容覆盖。内容涵盖了营销管理所必须了解的各个主题。

全书案例更新了80%,实质性新增改写了50%的内容。作者以全新的架构从营销管理的基本原理、市场的特性、营销战略的规划、设计价值、沟通价值、渠道价值、增长的管理七个方面展开阐述,帮助读者制定营销战略和规划,创造和传播品牌,实现企业的长期价值。

变化中的启示

商业环境的变化促使营销方法和策略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能带来哪些有益的启示?由于本次版本内容变化幅度约为百分之五六十,受篇幅所限,仅就其中部分内容变化做一个提纲挈领的提示,从中洞悉市场营销学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变化。

变化之一:价值管理过程的顺序由“创造价值—传递价值—沟通价值”变为“设计价值—沟通价值—传递价值”。

营销管理范式的核心在于分析市场信息、制定营销战略,并通过控制方法确保营销目标的实现。1967年初版《营销管理》的副标题是“分析、计划和控制”。这一核心管理过程至今没有改变,但其内涵及主题则是不断演进的。

跟第15版相比,市场营销的价值手段由“创造价值—传递价值—沟通价值”的顺序变更为“设计价值—沟通价值—传递价值”。这一改变符合社交网络时代的特点,相比于分销和销售,沟通在顾客旅程和营销链路上的位置大大地前置了。以沟通为前提的“拉式营销”(Pull Strategy)成为了营销主旋律,全面取代以销售为前提的“推式营销”(Push Strategy)。

变化之二:对增长概念的全新认识。

原先关于“增长”的话题分属不同章节,从概念的提出,到企业战略的制定,从新产品开发、产品生命周期到竞争等都会涉及增长,而《营销管理》第16版把关于“增长”的内容进行了整合,题为“管理增长”。

增长成为企业经营的首要任务,为此营销管理者需要系统性地探讨增长管理,从机会的论证到战略的设计,再到产品开发、顾客管理等等。

变化之三:增长的概念中引入了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

新版《营销与管理》响应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社会发展趋势。书中提到营销的“三重底线”:人(社会部分)、地球(可持续发展部分)和利润(货币部分)。社会公正的倡导者和环保主义者通过将社会和环境利益作为公司底线的关键组成部分,使底线的更广泛定义进入公众意识。

变化之四:从“4P”到“7T”。

在书中,作者将“4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以及地点(Place)改为“7T”(T指Tactics,意为策略),即产品(Product)、服务(Service)、品牌(Brand)、价格(Price)、激励(Incentives)、沟通(Communication)以及分销(Distribution)。

4P 框架诞生于1950年代末期,今天越来越多的公司正从基于产品转向基于服务的商业模式,显然这一框架已经不合时宜。

4P框架的第二个重要局限是,它将品牌视为产品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属性。产品和品牌是市场供应品的两个不同方面,每一个都可以独立存在。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它们的产品制造外包,以便集中精力建设和管理它们的品牌。

4P框架的第三个不足之处是它对“促销”一词的界定。促销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两类不同的促销活动:一是激励,包括价格促销、优惠券和贸易促销;二是沟通,包括广告、公共关系、社交媒体和个人销售。

4P框架使用“促销”一词来指代这两种独立的活动,可能会掩盖这两种活动在创造市场价值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7T中的“服务”也是本书一个重要的章节,这符合营销学的发展现状。

第一,无论产品还是服务,最终目的都是提供价值。服务和产品之间是有替代性的。当消费水平提高后,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购买服务,纯粹购买产品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少。

第二,服务之所以成为趋势,原因是服务能够拉开企业之间的价值差异。因为服务没有标准,给了企业创造的空间,海底捞就是通过创造独一无二的服务体验让公司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所以,服务可以创造价值,尤其个性化服务是没有办法用价格进行比较的。

第三,服务有助于建立消费者关系。有很多沟通需要做得细致入微,消费者关系加上情感因素,可以绑定双方的关系。

第四,服务是公司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公司的核心能力有一个重要特点,即这一能力在公司内可以复制、转化,但是别人却学不会。因为其他公司不了解公司的价值观,也不知道如何模仿。所以海底捞只有一家,别人学不来,也学不像。

行为经济学在营销领域的应用

第16版《营销管理》除了提到上述变化,也谈到了过去30年市场营销界最活跃的学术研究领域之一——行为决策理论。

科特勒在原先版本中关于心理学的部分写得比较多,他本人除了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后,也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博士后。

消费者并非总是以深思熟虑和理性的方式处理信息做出决策。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的就是消费者在这些情况下如何做出决策。行为决策理论家已经发现,许多场景下消费者会做出看似非理性的选择。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是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做出了不同的决策判断。框架效应的概念由特沃斯基(Tversky)和卡尼曼(Kahneman)于1981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是指,人们在做出经济行为时,往往会对自己可见的损失过分夸大,但对自己可见的收益却没有如此看重。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去医院做手术,医生告诉病人,手术成功的概率有90%,病人会很高兴。但如果医生强调有10%的失败可能性,病人的心里一定会留有阴影。

特韦斯基和卡尼曼所发现的“锚定效应”也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偏差,它是对“理性人”假设的又一次否定。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评估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初始参照值,这个初始参照值像锚一样制约着评估结果。

《经济学人》杂志订阅时便用到了“锚定效应”。它的定价策略是,电子版59美元,印刷版125美元,电子加印刷版125美元。原本不打算买印刷版的人为了获得免费的电子版选择了购买电子加印刷版。

这一策略让用户觉得省了钱,让那些原本只打算买电子版的人改成了买电子加印刷版,无形中增加了杂志社的销售收入。

总之,新版《营销管理》的相关内容是与时俱进的,反映着新媒体时代企业品牌建设的新动向和新方法,相关内容更具实践性和操作性。在现实针对性方面鲜活多彩,尤其是案例选取非常贴近营销实践,具有启迪意义,这也是《营销管理》第 16 版全书的重要特征之一。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