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準文学回忆录》:“你不会写戏才写成戏了!”

0
(0)

向继东 | 来源:澎湃新闻

《李準文学回忆录》,李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2月出版,401页,68.00元

《李準文学回忆录》,李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2月出版,401页,68.00元

读《李準文学回忆录》是耐人寻味的。“李準”其实就是“李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文学界或电影界,如雷贯耳;1984年他把“准”字改用繁体“準”,并郑重发表“改名声明”。为何要改?语焉不详。

我在“文革”中的一所乡村中学毕业,那时前途迷茫,就读些文学,四处搜罗旧书。一位住在小镇上的朋友,文学上小有成就,在他那里,我借了不少书,其中就有一本《不能走那条路》。当时不知李準何许人也,只觉得他写得很朴实。后来读《李双双小传》,虽然他所写的生活过时了,但把那个农村女性写得鲜活极了,心里暗暗佩服。李準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中学没毕业就辍学了,但有家学底子,书读得多,虽非满腹经纶,却博览杂书,文思敏捷,善于思辨。小说、电影、话剧、地方戏曲,几乎无所不能。他的一生,大都在为朋友们写作,如名导演沈浮、谢添、谢晋等。

读李準的这些文字,第一印象是:李準一生都是与时俱进的。可以说,名演员如赵丹、小白玉霜、红线女等,都抢着要他写戏。写小说本是他的最爱,但他把精力大都给了朋友,以至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他上部写完,下部竟搁置了五年才完成。

这部“文学回忆录”分“自述人生”“当年写作”“从生活出发”三个部分。一是叙述个人经历以及交朋结友,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写成的一些体会和创作谈,三是“文革”结束后所写的文章或演讲。

本书开头近十万字的《晚年自述》,是李準生命的最后时刻,断断续续口述的,有追忆,有反思,痛定思痛,刻骨铭心,磊落而坦诚;后由其子李克勤、李克坚兄弟整理而成。他自述“三年困难时期”说:“我是副社长(引者注:当时他下基层挂职公社副社长),得跟群众一样吃食堂,饿坏了。想起来,我在小说里还写食堂,真是活该!饿死也活该。食堂真把我害苦了,吃红薯不见红薯,把红薯秧晒干磨成粉,把玉米芯打成粉,我整天就吃这个东西。想吃两块红薯喝半碗玉米粥,也没有。没有粮食就只能吃庄稼的秸秆。”这自述,是往事回忆,又是文学反思。首次公开发表,其分量之重,识者自知。对现当代文学有兴趣的朋友,尤其是现当代文学史研究者,这是解读李準及其作品不可多得的文字,也是理解他所处时代的一把钥匙——开启李準这个“小房间”,就可看到一个“大社会”!“当年写作”那些文字,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但是真实的;唯其真实,才可存史。“从生活出发”都是作者新时期的文字,由此可以看出其心路旅程,其思想也是随着这个时代一步步解放的。如果是一位细心的读者,定会想得更多更远……

1953年,是李準率先写出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那时才二十五岁!这篇小说发表后,引起中央高层的注意,连同《人民日报》等数十家报刊转载这篇小说,不少还加了“编者按”,据说《人民日报》转载时那则“编者按”还是毛泽东亲自加写的。李準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这是我们不得不佩服的。他从农民买卖土地中发现了“两极分化”的苗头,在当年的创作谈中就说:“政策准自由买卖土地是不错,不过决不是提倡,也不是坐视其分化。”“我所写的正是要说明:‘不能走那条路!’即资本主义道路,要走美好的社会主义道路。”说实话,当时他作为一个最底层的业余作者,能操弄这套话语,的确是他的过人之处。

他后来的创作,可以说是大红大紫、顺风顺水写了十余年,如《李双双小传》《冰化雪消》《耕耘记》《两匹瘦马》等,不少改编成电影或地方戏剧,家喻户晓;尤其是他的电影剧本《李双双》《老兵新传》等,更是一片叫好。他回忆参加第一次电影学习班时,有人问他看过什么电影,他说“从来没看过”,并引来一阵惊笑。后来一位导演说,正是他没看过电影,他才写得出这么好的电影!他写的话剧,参加全国话剧汇演得了大奖,曹禺问他是怎么写的,他说:“没写过话剧,不知道戏剧冲突。”曹禺说:“你不会写戏才写成戏了!”特别是八十年代,他电影写了十多部,如《大河奔流》《牧马人》《老人与狗》《高山下的花环》等,都是响当当的大片,票房价值极高。

作家不是思想家,但作家必须要有思想,写出的作品才有深度。李準属于有思想的作家。如果他不是成名于五十年代,而是成名于文学多元的八十年代,凭他的才气和敏锐,能达到的创作高度肯定就不一样了。李凖的写作已经融入了二十世纪史。对他的研究,也许才刚刚开始。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