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草原到中原》:五代乱世中的一抹微弱亮光

0
(0)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刘云军 | 来源:澎湃新闻

《从草原到中原:后唐明宗李嗣源传》,[美]戴仁柱著,刘广丰译,中华书局2020年7月出版,310页,38.00元

《从草原到中原:后唐明宗李嗣源传》,[美]戴仁柱著,刘广丰译,中华书局2020年7月出版,310页,38.00元

提起五代,给人的总体感觉这就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的黑暗时期。近人蔡东藩在《五代史演义》自序中也直斥五代“天地闭,贤人隐,王者不作而乱贼盈天下”,堪称乱世。看过《残唐五代史演义》的读者,脑海中除了频繁的交战外,能够留下印象的好像只有飞虎将李存孝、铁枪王彦章等寥寥数人。至于五代时期的政治人物,最光明正面的形象似乎就是后周世宗柴荣。作为一个有着宏大理想抱负但又英年早逝的悲剧人物,柴荣身上流露着浓郁的古希腊悲剧英雄人物的宿命感。其实在柴荣之前,也有多位五代君主想要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大志,甚至有些人在这条道路上一度取得了令人赞叹不已的功劳,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二十出头的李存勖在强敌环伺、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袭封晋王,秉承父亲李克用的遗命,东取河北,西并河中,南灭后梁,北破契丹,后唐国威,震动南方割据诸国,而李存勖几为一代英主。可惜李存勖不能善始善终,取得胜利后的他沉湎优伶田猎,用人无方,最终落得兵变身亡的可悲下场。相比李存勖英姿勃发,对外积极开疆拓土,随后即位的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期间更重视保境安民;相比李存勖如流星一般的璀璨人生,李嗣源的皇帝生涯更趋平淡。虽然李嗣源最终没能改变五代混乱的局面,他死后后唐很快走向灭亡,但他在位期间的种种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一抹亮光,这抹亮光虽然微弱,却让身陷乱世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看到了一丝光明。2015年,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香港岭南大学戴仁柱(Richard L. Davis)教授撰写的李嗣源的英文传记《从草原到中原:后唐明宗李嗣源传》,前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本书的中译本(以下简称《后唐明宗李嗣源传》),细致生动地描述了李嗣源这个乱世中很容易被忽略之人背后跌宕起伏的一生。

戴仁柱教授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师从刘子健教授,博士论文研究南宋四明史氏家族(英文版,杜克大学出版社,1986;中译本《丞相世家: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刘广丰、惠东译,中华书局,2014),后来转向五代史研究,出版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传记(《伶人·武士·猎手:后唐庄宗李存勖传》,中华书局,2009),并将欧阳修撰写的《新五代史》翻译成英文出版(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4)。戴仁柱教授熟稔五代史,撰写李嗣源的传记自然驾轻就熟,《后唐明宗李嗣源传》是第一部李嗣源英文传记,也是目前为止海内外学界研究李嗣源最详尽的学术著作。

李嗣源本是沙陀领袖李克用手下部将之子,原名邈佶烈,善于骑射。五代的节度使盛行收养义子并赐姓,李克用收邈佶烈为义子,赐名李嗣源。

五代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战争频仍,早年的李嗣源充分展现了自己忠心耿耿、骁勇善战的特点。十七岁时,李嗣源在战场上舍命保护李克用脱险,从而赢得了后者的信任。三十多岁时,李嗣源已经成长为李克用手下的重要将领,屡次率军击败后梁,声名鹊起,由于他在战场上亲自冲锋陷阵且骁勇善战,人称“李横冲”。李存勖袭封晋王乃至称帝建立后唐,李嗣源继续受到重用,他献计灭后梁,北上抗击契丹。可以说,李嗣源在称帝前,一直是作为优秀的武将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唐明宗,《南宋志传》

唐明宗,《南宋志传》

李嗣源的称帝具有一定偶然性,因为他的义弟唐庄宗李存勖同样是一位骁勇善战的马上皇帝。李存勖在位期间,后唐实力臻于顶峰,“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可以说,在正常情况下,李嗣源根本没有夺取皇位的机会。可惜李存勖后来不思进取,自毁长城,导致同光四年(926)的魏博兵变,最终李存勖死于兵变,李嗣源借机上台。

李嗣源即位时已是六旬老人,在中国古代人均寿命普遍相对较短的情况下,他内心深处一定很焦虑自己能做多少年皇帝。面对李存勖留下来的烂摊子,此时的李嗣源没有了少年天子的鲜衣怒马和铁血豪情,多了些沉稳与内敛。因此李嗣源在位期间,我们看到的是“在边境政策上,他野心不大,也尽量避免长途跋涉去侵占远方的土地;如果他还是有军事干涉行动的话,其目的仅仅限于保卫本国的利益”。“在内政方面,他熟练地运用萝卜与大棒政策,对贪污及有伤风化的大臣他会判处死刑,而对诚实正直的大臣,他会以皇帝的名义予以嘉奖”;“他在宫廷开支上厉行节约,同时他还把国家的财政收入收归国库,不像前任庄宗皇帝那样放入自己私人的小金库里”(自序,第3页);“明宗修正了庄宗大多数的政治错误,在个人生活上也没有庄宗那么挥霍无度,同时,他又以儒家的仁政治天下,并且相当尊重法治”;“时代需要有经验的统治者,要担任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明宗是不二人选,在同一时代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比他更加适合。” (自序,第4页)

华裔学者王赓武在《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中展现了五代中央朝廷与地方节度使之间的曲折斗争,如果从整个五代史来看,皇帝加强中央集权,致力于削弱地方节度使势力是一个总体趋势的话,李嗣源在位期间无疑是其中少数“逆潮流”而动的皇帝,个中变化让人不禁感到奇怪。王赓武教授将之归于李嗣源后期年事已高丧失了进取精神。

其实并非李嗣源不想加强中央集权,重塑皇帝的无上权威,而是他从自身的现实考虑,作为六十多岁的老人,李嗣源“逐渐关注自己将要留下的历史遗产”,他“要预留更多的精力去处理涉及人民大众的社会问题”,所以他希望缓解中央与地方藩镇之间的紧张关系,保持一种暂时的平衡,但“他不一定在原则上做出退让”(自序,第11页)。可惜他的希望最终还是落空了。李嗣源去世不久,他指定的接班人、儿子李从厚便被养子李从珂推翻,而李从珂也仅仅在位两年,便被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勾结契丹推翻,彻底灭亡了后唐。

纵观李嗣源的一生,可以说他既是幸运之人,又是不幸之人。幸运的是,因为义弟李存勖的自毁长城,英年早逝,给了李嗣源这位六旬老人上位称帝的机会。不幸的是,李嗣源看到了地方节度使势力强大对中央朝廷的威胁,但他又无力彻底消除这些隐患;李嗣源晚年,皇位继承危机已经十分明显,他的长子甚至图谋兵变夺权。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年迈的李嗣源带着满腔的遗憾撒手人寰。危机很快爆发,李嗣源尸骨未冷,继承皇位的儿子便被养子所杀,又经过短短数年,后唐便彻底灭亡了。五代的混乱局面没能在李嗣源手中终结,这个难题还要留给后人来解决。虽然从个人角度来说,李嗣源未能成功将皇位传递下去是失败的,但他在位期间能够尽量控制对外军事行动,对内稳定社会秩序,注意休养生息,对于广大人民来说功莫大焉。正因如此,北宋人对李嗣源评价颇高。如薛居正在《旧五代史》中称赞他“能力行于王化,政皆中道,时亦小康,近代已来,亦可宗也”。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称赞李嗣源“于五代之君,有足称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称赞李嗣源“在位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

《后唐明宗李嗣源传》通过六章的篇幅,向我们娓娓道来李嗣源不平凡的一生,并在“尾声”中简单介绍了闵帝李从厚和末帝李从珂的结局,算是为李嗣源的身后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与国内通行的人物传记写作方法不同,本书开篇第一章《其人其地》可以看作是全书的背景,除了介绍沙陀族的源流及在唐五代的情况外,还介绍了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及其配偶和亲属,并分析了李嗣源政权的核心集团构成人物等等,让读者对全书的故事发展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作者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让李嗣源“更人性化,让他的功绩融入时代的背景,更显真实”(绪论,第2页)。第二章至第四章集中叙述了李嗣源的一生,展现了李嗣源从早年骁勇善战的猛将,到忧国忧民的皇帝,最终带着万般遗憾去世。第五章《政治文化》和第六章《内忧外患》,分别介绍了李嗣源在位期间后唐国内外的情况,从内外两个角度补充了前面三章的人物生平叙述,使得李嗣源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同时也展现了作者更为宏观的写作视野。

戴仁柱自言对史景迁的著作情有独钟,特别欣赏史景迁在《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温洽益中译本题为《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中所采取的话题式写作结构,因此《后唐明宗李嗣源传》第五、六章也采用了类似的结构与研究方法。可以说,这种写作方法对于国内人物传记的写作无疑具有参考价值。

对于李嗣源这样一位以往学界关注较少的五代皇帝,戴仁柱教授用了二十五万余字的篇幅(中译本字数),洋洋洒洒,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位政治人物生动的喜怒哀乐,他的坚持与无奈。戴仁柱认为,相比对外开疆拓土,李嗣源“更希望他的子民能够安居乐业,这代表着一位职业军人的历史转变:从征战者到牧民者,从草原的战士到中原的皇帝。这个过程,也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并融合的过程”(绪论,第11页)。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李嗣源,理解五代史,无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李嗣源虽然颇具才干,长期以来,在李克用尤其是李存勖光环的映衬下,李嗣源相对不太引人注意,后来随着他功高震主,李存勖对李嗣源这位义兄的戒心越来越重,他将李嗣源召到京城,置于自己的严密控制之下。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魏博兵变,李嗣源的下场恐怕生死难料,而这场兵变彻底改变了李存勖和李嗣源的人生命运:李存勖及其全家人几乎全部丧命,而李嗣源则一步登天,成为九五之尊。可能这种巨变带给后人的感觉太过震撼,于是有人便认为李嗣源居心叵测、隐忍果敢又野心勃勃。在国产动漫《画江湖之不良人》中,李嗣源便被塑造成一个武艺高强、能屈能伸的野心家,这可以看作是后人对李嗣源形象的一种理解。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