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法国 : 纠结、痛苦与希望

0
(0)

转型中的法国
: 纠结、痛苦与希望

作者:徐波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纠结、痛苦与希望

页数:433

定价:68.00

装帧:平装

ISBN:9787521720266

内容简介
 · · · · · ·

一场轰轰烈烈的黄背心反抗运动使社会转型期间法国人的纠结与痛苦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早在半个多世纪前,法国的“五月风暴”就率先在西方工业化国家拉开社会转型的序幕。在后工业化、智能化,特别是新冠肺炎冲击下的今天,法国人不得不面临“既要假期,又要罢工”后自我革命的第三种选项。

本书作者徐波以其资深外交官和中法民间交流摆渡人的特殊经历,对今天遭遇“百年不遇之大变局”的法国社会进行了一次全面巡礼,全书内容时间跨度大,叙述角度新颖,内容丰富、生动,在诸如全球化、科技革命、效益与公正、社会平等、权力腐败、移民与多元文化等目前世界各国社会转型的共同挑战性议题中,让我们看到了沸腾的法国社会后面依然存在的活力,以及法国人在如此气象万千的时代实现多种人生的可能性。

作者认为,社会转型是世界性命题,且选择总是痛苦的,而转型成功与否关键要看社会精英是否还在思考,民众是否还在坚守其对生命的最初认知。法国既盛产黄背心运动那样的革命激情,又是爱哲学、爱思辨、爱批评的思想故乡,各种民间社团更是活跃其中,人们随性,活得真实轻松,这是法国社会转型的希望,也是几十年来在法国在一片唱衰声中,依然能在国际政治、科技、文化和人文领域发挥世界大国作用的原因所在。

面对社会转型这一人类共同挑战,作者不仅提到“法国案例”的借鉴意义,还提出中法两国人民在转型期“情感交流”的 2.0 版,并由此分享了他在法国从事民间交流活动的各种故事,为中法两国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书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法国黄背心运动所揭示的社会转型问题,了解更多有关今日法国社会和法国人的真实现状及其精神状态,以及中法两国相关领域合作交流的情况;适合广大法国文化爱好者、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关注社会转型和治理的研究人员,以及国际政治、外交、新闻、法语等专业的师生阅读。

作者简介
 · · · · · ·

法国“吴建民之友”协会主席,前职业外交官,多边文化外交与中法民间交流坚定不移的践行者。1980年开始学习法语和外交,曾在中东、欧盟常驻,后长期在法国工作生活,深度参与中法文化年、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出席与七国集团对话的法国埃维昂南北首脑峰会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曾任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助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战略事务助理总干事特别顾问等职。

倡导转型期间中法人民“情感交流”2.0版,与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等法国友人发起中法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吴建民奖学金”,组织策划中法建交50周年巴黎大皇宫“中国之夜”和“一战”华工来法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并促成华工纪念雕像永久矗立在巴黎里昂火车站,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地方城市等方面积极推动中法民间交流。

著有《法兰西印象:一个外交官眼中的法国》、《矫情的法国人》、《跨文化沟通——国家形象的有效传播》、《从上海到巴黎,我眼中的新中国》(巴黎ODILE JACOB出版社)、《上海世博会与人类跨文化对话》、《世博礼仪》、《中国与西欧直接投资关系研究》等著作。

目录
 · · · · · ·

目录

推荐序1 法国的另一面 拉法兰

推荐序2 法国是当今世界

各国社会转型的实验室 郑永年

自 序 零距离看法国

第一章 一个扑朔迷离的国家

重回法国

让人费解的罢工文化

“梁上君子”有点多

恐怖袭击与法兰西的“国运”

法国的“宁静”与“闹腾”

法国式的慢生活

比慢生活还要慢的饭局

法式生活——中国中产阶级向往的生活

第二章 纠结、苦痛与希望

世界上“最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变革前夜的法国——都是全球化惹的祸?

渴望改革,害怕改革

不能不说的法国族裔冲突

法国社会转型能否成功

向法兰西“衰落论”说不

第三章 “黄背心运动”与法国人的革命情怀

黄背心运动

马克龙的“大辩论”与法兰西民主制度再造

大革命、巴黎公社、五月风暴

今天的法国还会发生革命吗?

第四章 一个人不能只有一种生活

法国人的“自我”意识

忧郁、自我怀疑、爱批评

人人都是哲学家

法国人的多样人生

法国人的“停薪留职”机制

第五章 有一种创造叫法国

法国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没有法国,这个世界不好玩

法国人的精神特质

今天的法国公共知识分子

读书是一项全民运动

法国馈赠世界的礼物

第六章 法国人与政治

希拉克为什么如此受法国人爱戴

言论自由与政治正确

法国人如何将公权“关进笼子”

政治家、权力与性

政治家之间的关系及下野后的他们

法国为什么没有“官二代”

法国青年与政治

戴高乐依然是法国人无限拥戴的政治家

第七章 深入骨髓的平等思想

为什么是法国人写了《21 世纪资本论》?

法国人对公平的执着

波澜壮阔的社会公益大实践

男女平等——法国平等文化的另一面镜子

《社团法》——法国和谐社会的“定海神针”

第八章 寻找全球化世界中的法兰西新坐标

从《美国陷阱》看今天的法美关系

法国与德国

法国与欧盟建设

法国与阿拉伯世界

法国与非洲

第九章 法国与中国

中法关系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情感关系

巴黎大皇宫“中国之夜”

里昂火车站的华工雕像

从“吴建民奖学金”看中法青年交流的明天

结语 新冠肺炎冲击下的法国社会转型再思考

评论 ······

作者独特的职业生涯让他能够对法国的精英阶层和文化属性作超出客观事实的观察和分析,这个视角十分宝贵。除了大涨各种历史知识之外,也对文化交流的目的和方式有了新的理解。尽管法国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先进的浪漫之都和当之无愧的欧洲马车夫,共和国的原则依然坚如磐石,对普世价值的追求以及对文化与知识的向往并未减少。作为变革的先锋,法国会如何对待当下的社会转型?感觉有太多可以研究和关注的事情了。

法国人真的和上海人很像,“法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遗憾的是法国人住在那里”。书中最后作者提到自己在舞会上结识了轩尼诗老板的妈妈,这位老妇人居然开口跟他用上海话聊天,实在太好笑了。消亡的法语,下降的GDP比重,个人主义的精神,错过互联网经济,喜欢去外地度假,甚至当年在著名景点铺天盖地的小偷,都可以拿出来和上海做机械类比。前外交官的徐波描述了他自己眼中的法国,由于身在高位,他的视角一定是和边芹不一样…

有一些比较新的法国社会和文化介绍,但是总体太官方口径了,作者身份就是外交官,写书的目的也是推动官方层面的中法关系,所以越读越像CCTV对外频道节目……就有点索然无味

虽然在法国待了五年,但还没有融入法国社会。我从来也不看新闻,法语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法国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
这本书帮我从另一个维度了解法国,也激发了学习法语的积极性。徐波之前是驻法国斯特拉斯堡领事,还负责上海世博会国际联络,现在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他从80年学习法语,至今已经四十多年,加之工作经历,在法国文化生活都有很深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解释了法国当前的热点,比如黄马甲法国人的态…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