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19世纪的首都

0
(0)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译者:刘北成

出版年:2013-3

页数:256

定价:26.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地理

ISBN:9787100094214

内容简介
 · · · · · ·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和哲学家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本书收录的是本雅明“拱廊研究计划”的几篇完成稿,是他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期巴黎的标志性建筑“拱廊”—带有玻璃顶篷的商业步行街—的变迁研究。他通过诠释当时颇为流行的波德莱尔的诗作,力图阐明这一城市景观的兴起、发展和逐渐消亡,探寻人们隐含在其中的理念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的特征和原因。

作者简介
 · · · · · ·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国人,文学和美学家,现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出身犹太望族,先后在柏林、布赖斯高地区弗莱堡、慕尼黑和伯尔尼等地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他的精彩的,然而是离经叛道的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1928)遭到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即终止了对学员生涯半心半意的追求。1933年纳粹上台后,本雅明离开了德国,最后在巴黎定居,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陷于德国,他南逃,企图取道西班牙去美国,但在法西边境从布港警方获悉将被送交盖世太保后,他自杀而死。

本雅明的大量著作于身后出版,在20世纪后期为他赢得愈来愈高的声誉;他行文凝练,在作品中进行哲学的思考,写来饶有诗味。他将社会批判、语言分析及历史怀旧情绪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伤与悲观情绪。1930年代他早期抽象的批判思想变而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

目录
 · · · · · ·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5年提纲)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9年提纲)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

一、波希米亚人

二、闲逛者

三、现代性

附录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

附录波德莱尔论丹蒂

评论 ······

不能理解为什么说译得很好,感觉语言还是很不顺畅,一如刘先生其他译作的老毛病。不过还是会对本雅明感受到一种尊敬。我十分喜欢提纲的“蒙太奇”式研究风格,全书看来没有什么主线,直到1939年提纲才点出了一个主干。另外考察我心爱的波特莱尔的部分对着巴黎的忧郁效果真好……

一口气看完,说得深入浅出,引发很多思考。

永远在蓬勃诞生和永远在僵死为古典的现代性(现代人的症候不在于罗曼蒂克式的“一见钟情”,而在于感伤怀旧的“失却之恋”),以及乌合之众中的英雄(现代英雄只是英雄的扮演者)、钟爱妓女与死亡的巴黎闲逛者(flâneur)波德莱尔,这位可爱又可憎的古典的现代诗人……

《忧郁与理想》——在《恶之花》第一部的这个标题里——法语中一个古老的外来词与一个新的外来词联结在一起对于波德莱尔,这两个概念彼此没有矛盾。他在忧郁中看到了理想的最新变形;理想在他看来似乎是忧郁的第一表达。在这样一个标题下,他把极端新奇的东西向读者展现为“极其古老的”东西,他把最活跃的形式赋予他的现代观。他的全部艺术理论的关键就是“现代美”;而对于他来说,现代性的证据似乎就在于这一点:它被打上了“有…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