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19世纪的首都

0
(0)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刘北成

出版年:2006-5

页数:241

定价:24.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 都市文化研究译丛

ISBN:9787208061583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瓦尔特·本雅明德“拱廊研究计划”的几篇完成稿,德国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本雅明受阿拉贡小说的启发,决定通过对大城市异化景观——巴黎拱廊的研究,来展现19世界“资本文化盛事”的风景。在这几篇完成稿中,他用自己独特的叙述风格对波德莱尔的诗歌进行了诠释,同时又敏锐地发现了拱廊在空间上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地新变化。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到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人与自身异化所做的斗争。

作者简介
 · · · · · ·

瓦尔特·木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和哲学家之一。出生于德国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在申请大学教职失败后,一直从事文学评论和翻译工作。他的作品在法兰克福学派批评理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纳粹兴起后他离开德国,1940年在法国与西班牙边境自杀。

目录
 · · · · · ·

译者前言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5年提纲)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9年提纲)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

一、 波希米亚人

二、 闲逛者

三、 现代主义

附录

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

附录

波德莱尔论丹蒂

评论 ······

大爱的文人(好吧,我采用这个头衔)。城市与人的相遇,大团块的物质力量与“渺小的孱弱的”肉身的相遇,奥斯曼建造的林荫大道与诗抑或商品的相遇,这就是这个法国第二帝国时期首都的文化景观。闲荡的人最终被商品所吞噬,就像马克斯笔下的知识分子出卖着思想,波德莱尔笔下的诗人把头顶光圈弃于泥泞的街而不顾,站在现代景观的胜景与废墟之后,一切速朽的宏大叙事呼啸而过,你只剩最后一瞥之爱。PS 这个译本似乎略乏诗意。

最早读这本书时,我所在城市正在进行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很多商厦之间都用拱廊相连,煞是方便漂亮。如同一道美丽∽彩虹。这道美丽的彩虹与巴黎拱廊建设隔了整整一个世纪。巴黎的拱廊被称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建筑”,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一段时间内也拆掉了。成为了让人凭吊的“古代性”废墟。
而我们商业步行街的拱廊也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大量网上购物的冲击,实体店如雪上加霜,商业步行街的店铺由人流涌动,门庭若市到人流稀少,…

每一个句子都是一个开始。

“他赞扬雨果身上的‘审视的……诗意性格’。他说,雨果不仅懂得如何强烈鲜明地复制出清晰的事物,而且也能以必要的模糊再现原本就显得暗淡朦胧的事物。”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