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 在北大的八堂课

0
(0)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 在北大的八堂课

作者:王德威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在北大的八堂课

出版年:2018-1

页数:364

定价:54.00

装帧:平装

丛书: 三联讲坛丛书

ISBN:9787108060969

内容简介
 · · · · · ·

王德威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8

ISBN:9787108060969

定价:54.00元

本书是王德威应北京大学邀请到中文系短期授课的课程讲稿编写而成,课程共八次。其中六次是演讲性质,各从“抒情”与现代中国话语的主题,如启蒙、革命、国族、时间/历史以及创作主体等,做出观察;另外两次则为座谈,范围包罗较广。《“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作为序论, 一方面补足课堂上未能顾及的背景和论式,一方面也试图对同学们的提问做出较有体系的回答。对“抒情传统”的重新叩问,正是我们对中国文学何所来、何所去的反省,也是对一“有情”的历史的召唤。

作者简介
 · · · · · ·

王德威,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Henderson 讲座教授。著有《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众声喧哗:三〇与八〇年代的中国小说》《阅读当代小说:台湾·大陆·香港·海外》《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20 家》《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当代小说二十家》《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以及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Shen Congwen, 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等。

目录
 · · · · · ·

前言

序论

“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

1.“有情”的历史

2.“抒情”与“史诗”的辩证:比较文学的观点

3.“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4.现代性下的“抒情传统”

5.结语

演讲

第一讲 导论——理念与问题

第二讲 沈从文的三次启悟

第三讲 红色抒情 ——从瞿秋白到陈映真

第四讲 抒情主义与礼乐方案——江文也与胡兰成

第五讲 《江行初雪》·《游园惊梦》·《遍地风流》——白先勇·李渝·钟阿城

第六讲 诗人之死——海子·闻捷·施明正·顾城

座谈

第七讲 想象中国的方法 ——以小说史研究为中心

第八讲 海外汉学的视野 ——以普实克、夏志清为中心

附录

北大识小

北京惊“燕”

评论 ······

读不懂呀读不懂

研究中国现代性的路径有很多,王德威从主流的“启蒙”与“革命”中跳脱出来,选择“抒情”作为研究方向本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纵观全书的课堂部分,沈从文的三次启悟稍好,其后基本就是在讲故事,越来越偏题,讲到四、五讲的时候我一度怀疑是不是讲成了现代文学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估计王德威之后也意识到了,才写了篇很长的总论来阐述,但依旧主线模糊混乱…

受益良多

对谈部分很有意思,许子东的花园比喻很到位,王德威看似采花拈草的背后是对大量作品的阅读与文学进程的整体把握。用抒情传统与现代性的碰撞搭建起古今沟通的桥梁颇具雄心,相较于启蒙与救亡的论述,从偏向个体私人的角度切入是一种补充。当然更多的是对乃师路径的发展扬弃。不过,拉拉杂杂将许多个案组合勾勒并纳入抒情传统大蠹之下,难免会使得有些问题会变得更增加几分模糊。
最喜欢对革命一节的论述。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