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与社会 : 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

0
(0)

中国:糖与社会
: 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

作者:[美]穆素洁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

译者:叶篱

出版年:2009-9

页数:692

定价:70.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ISBN:9787218061535

内容简介
 · · · · · ·

在这本内容广泛的著作中,穆素洁就为何在18世纪中叶尚被认为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中国,到了19世纪停滞不前这个基本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答案。《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集中探讨了蔗糖产业、国内及国际贸易、生产技术以及千年间的消费历史,以此提出了更大的问题。她指出,中华帝国晚期的经济发展不是停滞不前的,也没有抑商;事实上,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就已经融入到了世界市场里面。但显然,发展的轨道没有改变社会生产组织,也没有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穆素洁将地方史和区域史的研究置于全球的视野下进行,探讨了广东与台湾之间的资产与生产的联系,以及国家在这当中发挥的作用。她运用比较的方法,将晚期中华帝国的历史置于全球史的框架下,提出地方史与全球史的结合,以重塑我们对清朝史的认识。

目录
 · · · · · ·

统计表、地图和插图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消费和需求:国内市场的参数

中国北部甘蔗的发现

唐:制糖业的扩展

宋:城市化和糖的消费

元:朝廷支持下的制糖业

帝国晚期:糖消费的扩张

结论:中国和英国的国内市场

第二章 世界市场:贸易方式的改变

欧洲糖市场和欧洲在亚洲贸易的开始

16世纪东亚贸易

伊比利亚对东亚贸易的影响

糖和丝绸在日本市场的出现

荷兰人出现在亚洲

郑氏集团挑战荷兰东亚贸易的扩张

清朝太平时期与中国海贸

广州糖贸孟买棉:英中贸易的扩张

结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在亚洲的贸易

第三章 从蔗到糖:制糖的技术

生产糖的后勤工作

唐宋榨蔗的技巧

元和明初甘蔗加工的技术

中国和美洲:革新与同化

明清炼糖技术的发展

社会参数和技术的发展

结论:小生产者的技术选择

第四章 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结构

卑贱的佃户和精英的地主:清以前的广东

17世纪的危机:明清广东的过渡

明清台湾的变迁

清代中国南部的重构:小自耕农的巩固

土地所有权:宗族、家族和村社

土地权和小农所有权的社会影响

政府、地主、士绅和商人:赋税和地租

结论:农民地产变化的限制

第五章 小农经济中的商品化

中国南部的新大陆农作物

清代以前农业商品化的强化

甘蔗栽培的技术

甘蔗的产量

农作物轮作和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商品化农业对资本的需要

地租、赋税和商品化农业

结论:商品化而无专业化

第六章 市场和买方垄断:商业资本、策略和结构

贸易路线和商品

商人等级:公行商人、坐商、经纪人和客商

没有市场经济的市场

商人资本和农业商品化

结论:商业资本和小农产品

第七章 差异的结果:广东和台湾的糖工业

工业革命和蔗糖制造业

鸦片战争后东亚贸易的重建

农民和炼糖厂:19世纪末的广东和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和台湾制糖工业的改革

结论:小自耕农经济及其危机

结论

清代变化的多个维度

农民经济和市场

技术与社会

人口和社会生产结构

“内卷化”理论的变异

附录

征引书目

词汇

索引

校后记

评论 ······

牛逼。《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集中探讨了蔗糖产业、国内及国际贸易、生产技术以及千年间的消费历史,以此提出了更大的问题。她指出,中华帝国晚期的经济发展不是停滞不前的,也没有抑商;事实上,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就已经融入到了世界市场里面。但显然,发展的轨道没有改变社会生产组织,也没有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所有讨论近代中国经济、贸易的书都要回答李约瑟之问,这两年看的很多书都在肯定同一个事实:那个专制的大一统的清帝国并非滴水不漏,它曾做出过一些融入的努力,并且在短期内卓有成效,但也同时带来更复杂的难以应对的社会形态,比如人口激增,没有市场经济的市场。审视那些真正阻碍它完成转型的因素和体制成为主体内容,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地方”,而非一味的中央和世界,地方上的中国农民在全球科技、通讯、金融快速发展的时代…

翻译绕口,有些观点没说清楚,或者是我没读懂。

尤其关注技术脉络,第三章和结论中技术与社会一节是可行的操演,与李约瑟的提问形成张力。无关枝节太多了,还是要史论结合。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