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0
(0)

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作者:袁一丹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21-10

页数:316

定价:69.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 采铜文丛

ISBN:9787108072368

内容简介
 · · · · · ·

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却说,“新文化运动”是讥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随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书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新文化运动”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与“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

本书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个”起点来对抗原有的起源神话。“另起”是动态的过程,新文化、新文学的“起点”本是复数的。每个事后追认的“起点”都对应着一种运动方案、一种历史评判及一种文化远景。

新文化运动作为“起点”的标志性意义,从长时段看,终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上。“五四”文学革命,亦可视作一场漫长的读写革命。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存废及阅读方式、书写习惯的变化,未尝不是松动“起点”的另一种方式。

重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史,困难之处还不在于历史场景的还原。时至今日,我们完全有能力寻觅更多的历史细节,把故事讲得无比繁复。真正的困难恰在于胡适所谓的“价值重估”,如何回应中国当下的思想氛围,重新检讨五四一代的立场。

“五四”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石。长期以来这块奠基石过于稳固,以致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当“五四”的历史地位逐渐松动,变成一块“滚石”时,既给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机,而在危机中或也蕴含着自我更新的生机。

作者简介
 · · · · · ·

袁一丹,重庆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及近代思想史研究。近期研究课题包括:1.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史;2.抗战时期沦陷区研究;3.北京都市研究。曾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华文史论丛》《读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已出版学术随笔集《此时怀抱向谁开》(六合丛书)。

目录
 · · · · · ·

引言 松动的“起点”

章 “新文化运动”的名与实

一 “反套”在《新青年》上

二 “五四”:“文化”还是“武化”

三 研究系与北大派:“争个你偏我正”

四 学衡派的张冠李戴

第二章 新文化的运动机制与权势落差

一 纵的持久与横的扩张

二 文化运动与地方新政

三 新文化的金字塔

第三章 新文化人的自我改造

一 从“半侬”到“半农”

二 “耻辱的门”

三 陆沉中的自我救赎

四 “瓦釜”之声

五 “战士”与“文娼”

第四章 交换广告中的新文化联盟

一 新文化的“地方代理”

二 “五四”前后的杂志联盟

三 阅读共同体

四 民初杂志界

第五章 重构文学革命的前史

一 后之因还是个别之因

二 科学救国抑或文学救国

三 视同“阑尾”的《去国集》

第六章 作为社交手段的新诗

一 新诗的自我窄化

二 受质疑的送别诗

三 “社会化”的修养

四 诗可以群

五 海外组党的挫败

第七章 新文学家的游戏笔墨

一 《何典》的再出土

二 疑古“废话”

三 从字体到文体

四 “射他耳家”

第八章 创造一种新的可读性

一 系于声气抑或文义

二 亚东版《水浒》与金圣叹批点

三 眼的文学革命

第九章 心理实验与汉字命运

一 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聚光灯外

二 横读与直读之争

三 仪器背后的原理性思考

四 汉字的“格式道”

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

印象最深的是引言里“滚石”的比喻,以及后记里那句“学术是个无底洞,会侵占你的生活空间,吞噬掉普通人的幸福”。

最喜欢地方新政、交换广告和新可读性三处/篇;以及读完感觉还是要多花点时间再摸一些1910年代的讽刺漫画

最后两章比较有意思,从语言文字的媒介性上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结合前几天听过的导读讲座,读完了这本书。感觉作者从阅读史和学术社会史的角度重新思考了新文化运动之于文化变革的意义,缺点是写的特别散,看得出雄心,但根基思考未成体系。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