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堂与晚清岭南学术

0
(0)

学海堂与晚清岭南学术

作者:麦哲维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TheSeaofLearning:MobilityandIdentityinNineteenth-CenturyGuangzhou

译者:沈正邦

出版年:2018-3-1

页数:700

定价:CNY190.00

装帧:精装

丛书: 岭南文库

ISBN:9787218123646

内容简介
 · · · · · ·

学海堂是由有名汉学家阮元于道光五年在广州城北粤秀山创办的书院,以专重经史训诂为宗旨,是清代很有影响力的书院之一。《学海堂与晚清岭南学术》描述学海堂改变了广州的精英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背景相映;尽管学海堂占有垄断地位,但在广州城内或在三角洲腹地,仍存有其他诸多广府文人认同的文化生产基地。《学海堂与晚清岭南学术》通过考察文化学术各派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与地理上的认同现象,来展示十九世纪早期与中叶广州的社会文化景观和地方文化政治状况。

作者简介
 · · · · · ·

麦哲维(Steven B. Miles),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著有:

1、The Sea of Learning: Mobility and Identity in Nineteenth-Century Guangzhou.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Upriver Journeys: Diaspora and Empire in Southern China, 1570-1850.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目录
 · · · · · ·

超越地方史的华南研究(中译本序)

译者说明

致 谢

引 言

跨地区的、本土的与都市的背景

文字生产:调和论与地方性

叙事框架

第一章 都会气象与自成一隅:省城奥珠江三角洲

多元化的广州的新来者

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岛屿型乡镇和开阔沙田

结 论

第二章 谢兰生的城市:嘉庆十五年至道光十年间(1810—1830)广州文化精英的日常社会活动

谢兰生和广州的流动世界

文人和赞助他们的商家

广州的书院和教师

文学会社与竞赛

结 论

第三章 广州城的新地标:学海堂创建,嘉庆二十五年至

道光十年(1820—1830)

学海堂的古学考试

学海堂应试者的多元化网络

山堂:书院的建造

差异的话语:赞美学海堂

结 论

第四章 重塑文化景观:历史,诗词,选集

本地历史

本地题材的诗歌

选集一:罗学鹏与《广东文献》

选集二:谭莹与《岭南遣书》

结 论

第五章 危机与重建中的学海堂、省城和珠江三角洲

新一代的延续性

与腹地相遇

重新确立城市文人文化

城市与腹地的重建策略

存重建中发展学海堂

进化中的书院系统与学海堂

结 论

第六章 一位“江南客”:陈澧与广州的“汉宋调和论”

等证学实验

平衡江南与广州的身份认同

转型:陈漕对考证学的批评

“朱子好考证之学”

废州重建与考证学工程

结 论

第七章 朱“九江”:另类身份认同与珠江三角洲

对省城的批判

九江乡

九江的宗族

儒林书院的士绅斗治

朱次琦的广州教育与九江能动性

朱“九江”及其对广州城的批判

书写本土:族谱,选集,历史

结 论

第八章 学海的思考:一个多元化式家庭的流动性

与身份认同

流动惟与城市精英

文本生产与本地身份认同

新时代的流动性与身份认同

学海堂学长,道光六年至同治二年(1826—1863)

参考书目

中 文

英 文

日 文

索 引

译后记

附录一 学海堂志

附录二 学海堂考(附《菊坡精舍考略》)

附录三 《学海堂集》目录

评论 ······

#爬格子长征# 做得很扎实,算是个案研究中的佼佼者了

生机勃勃的群像,画面有秩、细节生动清晰。把学人集群放在变迁的城市-区域-全国格局的地景之中,整合运用细碎资料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番禺县人士多江南移民。。。整本书很大气,但书写方式我还是觉得欠缺一点,写故事的时候台有点生硬,读起来不够好玩。

精彩!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