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 不能遗忘的历史殇思

0
(0)

甲午战争
: 不能遗忘的历史殇思

作者:[日]陈舜臣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品方:新华先锋

副标题:不能遗忘的历史殇思

译者:李长声

出版年:2018-9

页数:438

定价:79

装帧:平装

ISBN:9787514224146

内容简介
 · · · · · ·

历史小说《甲午战争》以袁世凯、李鸿章、日本的陆奥宗光、朝鲜的金玉均为中心,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为始,详细讲述了自朝鲜的壬午兵变到甲申政变,从日本处心积虑发动战争到最后李鸿章出面收拾残局,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整部小说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引用大量史料,客观地描写了那个特殊时代不同利益团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刻画出垂老的晚清是如何被青春萌动的明治日本打败的,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追问。在这场战争中,中日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内幕?朝鲜又扮演了怎样的关键角色?

作者简介
 · · · · · ·

陈舜臣

华裔日本作家,“日本小说界无出其右者”,日本文学史上首位“三冠王”,在日本历史小说创作领域与司马辽太郎并称双壁。他通晓日语、印度语、波斯语、汉语、英语五种语言,作品常呈现无国籍的宏观视野。他的历史作品因加入了推理的成分而自成一派,一次次掀起阅读中国史的热潮。

其代表作有《甲午战争》《三国史秘本》《中国的历史》《太平天国兴亡录》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提督与青年

丁汝昌忽然羡慕起袁世凯来。这个无官衔的二十四岁的年轻人,是河南项城名门望族的后代;而丁汝昌出身于安徽庐江的贫农家庭,从淮军的一个士卒,经历千难万险才升为将领。

第二章 拘捕大院君

把野心勃勃的大院君留在朝鲜是危险的,应当予以彻底隔离。最好的对策,是把他劫持到中国。

第三章 变乱之后

中、日以朝鲜为舞台争夺霸权,而朝鲜也想乘机摆布两国。朝鲜的要人们,迂而不愚。历史教给了他们作为弱小者的生存之道。

第四章 风云突变

朝鲜保守派认为近代化即禽兽化,他们愿意同清廷保持宗属关系,但不能同禽兽的美国和候补禽兽的日本相结合。

第五章 前夜

“壬午军乱”时,大院君是反日派,闵妃一族是亲日派。但是,两年后的甲申年,闵妃一族却成了亲清派,于是金玉均的新亲日派抬头。历史的进程就是如此。

第六章 举火

金玉均拿出一支铅笔来,朴泳孝递给国王一张白纸,国王便在去往曜金门的路上写下了七个字:“日本公使来卫朕。”这七个字就成为日军出兵的根据。

第七章 崩溃

金玉均确实是热切希望祖国近代化,但他依赖外国,尤其是这次“甲申政变”,更依赖得过分,以致最后被踢开,落了个满腹怨言无处诉的下场。

第八章 还乡

袁世凯在进士出身的人面前,总有一种自卑感。何况吴大瀓不仅是进士出身,而且是知名学者,就使他更加自卑了。站在这样的人面前,袁世凯觉得自己好像是冒牌货。

第九章 归国之日

国王的生父归国竟没有一个人前来迎接,这是出人意料的。对于这种事态,预先毫无准备,必须临机应变。袁世凯在思考对策之前,就自信他想出的办法一定要比武夫丁汝昌高明。

第十章 新局面

叫来英舰,是一种示威行动,暗示:朝鲜被清廷抛弃了,但还有英国、日本以及俄国。

第十一章 人乃天

“人乃天”,“天心即人心”,这就是东学的信念。它的主张在很多方面获得没落两班的共鸣,那些追求现世利益的民众也非常欢迎。

第十二章 自主之路

朝鲜像一条游鱼,窥视着清政府的每一个空隙,准备溜走。而驻在朝鲜的各国外交官也不断向朝鲜政府兜售各种计谋,以致朝鲜成了难以对付的交涉对象。

第十三章 北洋人

“他们至今没有起事,只是因为力量不足,一旦觉得有了足够的力量,就会把枪口对准我们。你看看北洋舰队,那些坚舰巨炮都是汉人的东西,指挥它们的还不是汉族大臣李鸿章吗?”

第十四章 虚虚实实

这时,朝鲜已不是十年前的朝鲜了。它已经看清,借助列强——日本、俄国之力,可以踢开清政府的压迫。不管袁世凯的眼睛瞪得多么圆,俯首听命是办不到了。

第十五章 破绽

朝鲜政府向日本提出了借款五十万日元,然而,谈判未及结束,服丧已毕的袁世凯又回到朝鲜。他说:“利率太高,能用更低的利率借来。”

第十六章 防谷令余波

这一问题是侨居朝鲜的日本商人引起的。商人们把自己当作日本扩张的尖兵,他们相信,自己所受的损害由日本政府用武力讨还,是理所当然的。

第十七章 亡命九年

金玉均正处于困境,全靠卖些书画,勉强度日。他心里把改革朝鲜作为远景,把改善目前的艰苦生活作为近景,这个近景要比远景切实得多。

第十八章 暗杀

“逛上海之前,先睡上一觉……太累了……”金玉均旁若无人,根本没把洪钟宇放在眼里。他脱下西服,便一头倒在床上,拉上了毛毯。洪钟宇掏出连发式手枪。这么容易狙击的目标,更待何时呢?

第十九章 尸骨还乡

朝鲜现政权的要员偷偷给金玉均写密信,作为万一之时的护身符的,不在少数。可是,密信不被公开,是以金玉均健在为前提,如今他在上海被暗杀,情况可就不同了。

第二十章 东学党起义

“朝鲜若是被东学闹得一团糟,对日本有好处还是没好处?”“邻国的动乱正是我们大日本帝国向外扩张的好机会。”

第二十一章 白山根据地

传说全琫准能呼风唤雨,刀枪不入,神通广大,这迎合了民众盼望英雄的感情。过着痛苦生活的民众,正等待超人的出现。

第二十二章 旧友往来

台湾本是蛮荒之地,这一时期开始变得文雅了。文雅绝不是坏事,但时代却不容许一味埋头于风雅。

第二十三章 山雨欲来

李鸿章一再指示袁世凯:“要注意日本的动向。”袁世凯从大鸟公使那里得到的印象是:“日本对中国极其友善。”这是他把同大鸟圭介个人的关系与同日本政府的关系混同了。

第二十四章 风满楼

按照清军的惯例,登陆、调动等军队活动,遇雨就停止。袁世凯以为日本军队也会因雨而停在仁川不动。他悠然自得地等在汉城,哪里料到日军争分夺秒地要抢在清军前面到达汉城。

评论 ······

垂垂老矣的晚清遭遇青春萌发的明治,中日韩的近代恩怨,中朝的近代屈辱,从壬午之乱写到马关条约,重点描写时代洪流之下的袁世凯、竹添进一郎、金玉均、李鸿章。青山沉睡,大江不流。

陈舜臣的特殊身份并没有影响到他写这部小说时的立场,平静的叙述口吻几乎没有偏向任何一方。
青年袁世凯作为主角,串联起甲午战争的前前后后。在这个漩涡中,棋子朝鲜努力挣扎试图谋求独立;清政府内忧外患大厦将倾,在李鸿章等人的周旋下勉力维持着最后一丝尊严;蠢蠢欲动的日本也不得不顾及世界局势,行动小心翼翼。
《甲午战争》中夹杂了大量的虚构情节,自然无法被当做正经资料对待,但也并非空中楼阁。这本书是陈舜臣写给大…

很好奇陈舜臣写本书的心境,是日本人的自豪多一些,还是中国人的愤恨多一些,或者只有历史家的置身事外。今天在威海刘公岛看炮台,百年前北洋的舰船在港内被击沉、被俘虏,甲午战争是国耻,但也用最激烈的方式唤醒了一些国人,青山不改,绿水长流#5420

好看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