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求生:抗战时期的中国难民 : 抗战时期的中国难民

0
(0)

苦海求生:抗战时期的中国难民
: 抗战时期的中国难民

作者:(美)萧邦齐(R.KeithSchoppa)/萧邦奇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抗战时期的中国难民

原作名:Inaseaofbitterness:RefugeesduringtheSino–JapaneseWar

译者:易丙兰

出版年:2016-9

页数:340

定价:56.00

装帧:平装

丛书: 汉唐阳光人文图书

ISBN:9787203097266

内容简介
 · · · · · ·

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波士顿大学历史系 联合推荐

美国著名汉学家柯文、张倩雯、柯伟林 鼎力推荐

一段“鬼哭神嚎”的历史 一代中国人最苦痛的经历

《苦海求生:抗战时期的中国难民》

(用丰子恺的话来说,当难民就是“苦海”求生)

名人推荐:

本书极其出色地记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难民的苦痛经历。萧邦齐聚焦于人们的真情实感,而非国家宣传。他发现,在难民们心底,最重要的是个体关怀,而非民族利益。他还揭示出难民们的避难策略受到中国籍贯文化及与之相连的复杂人际关系网的深刻影响。在战争的残酷中,有形的乡土依恋战胜了更抽象的民族依恋。

——柯文(Paul A. Cohen),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院

本书通过对难民经历的深刻考察,为我们理解抗日战争做出了标志性贡献。本书的长处在于它集中考察的是作者熟知其历史及地形的一个省。在实现杰出史学家柯博文(Parks Coble)提出的学者们应更深刻地研究抗战对民众造成创伤的号召方面,萧邦齐迈出了重要一步。

——张倩雯(Rebecca Nedostup),波士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日本制造的南京暴行臭名昭著,举世皆知,但其在乔司镇和其他一些籍籍无名的地方制造的屠杀却少为人知。通过考察人们的迁徙和不懈努力的叙述,萧邦齐揭示了抗战初期日本人在中国难民潮中犯下的轰炸、纵火、强奸、劫掠和虐杀等暴行。治人者和受治于人者,教师和学生,商人和顾客,农民和手工艺人,大家都在奔逃。

本书记述的是江浙难民如何生存、应对、抵抗,甚或死亡的。萧邦齐带领我们回到一个个人、地区、国家和全球命运都尚待解决的“鬼哭神嚎”的世界。这是段沉痛却又发人深省的历史。

——柯伟林(William C Kirby),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

内容提要:

萧邦齐在著作中讲述了江浙难民的整体情况以及他们的生存之术。作者引用包括丰子恺回忆录在内的大量回忆和访谈材料,分析国民政府在战争中对难民的政策和态度,“焦土政策”下难民何以自处,以及大量地方官员如何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履行职能。萧邦齐分析了流离失所状态下的教育、工商,以及在战争状态下,上海和浙江如何经由商人、地方势力、军阀、官员维持贸易往来。同时,萧邦齐提到:日军使用化学武器给浙江不少地区带来的严重后果。

萧邦齐强调,1937 年至 1945 年间,中国国民政府在应对危机和帮助民众方面体现了自己的无能。政府组织不力,物资匮乏,在短时间内无法安置难民。国民政府的一些策略反而加剧和恶化了难民承受的痛苦。例如,国民政府奉行的“焦土政策”摧毁了重要的基础设施,但没有阻止日军推进,却让民众生不如死。

编辑推荐:

一段“鬼哭神嚎”的历史,一代中国人最苦痛的经历。

国破家亡里,百姓如何生存、应对、抵抗,甚或死亡?省与地方、汉奸与抵抗者、战士与平民、中国人与日本人、官员与老百姓、教师与学生、党员与非党盟友或敌人,在这个危难时刻,做一个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不管长途或短途迁徙,用艺术家和作家丰子恺的话来说,当难民就是“苦海”求生。

作者简介
 · · · · · ·

萧邦齐现为马里兰洛约拉大学亚洲史德勒讲席教授。有大量中国史著作和教材问世。其著作有:《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传奇》(Blood Road:The Mystery of Shen Dingyi in Revolutionary China)荣获1997年度列文森优秀史学著作图书奖;《九个世纪的悲歌:湘湖地区社会变迁研究》等。

目录
 · · · · · ·

前  言 千人坑

第一章 鬼哭神嚎的世界

上海序曲 014

浙北陷落 018

宁绍战役 026

浙赣战役 032

难民数量及目的地 035

第二章 面对难民危机

处理难民面临的障碍 042

金华:难民围困的个案研究 046

以工代赈 049

其他形式的政府救济 055

非政府难民救济组织 058

第三章 转乎沟壑

即将来临的战争 070

去何方? 073

从石门湾到杭州 076

从杭州到桐庐 083

缘缘堂 092

第四章 苦日子

社区与家庭:冯宗孟的叙述 098

汪梦松日记中记录的局部灾难 102

金锡辉的日记 108

逃难经历 114

桃花源 118

第五章 掳掠中国平民

战争中的颠沛流离 123

吴英才的例子 136

第六章 流动中的政府

迁至永康 147

离散的政府 153

其他政府方面的困难 155

迁往松阳县 160

阮毅成与南迁 161

流离失所 164

云和的生活 167

幸 存 170

第七章 与敌人玩捉迷藏

流动的余姚县政府 176

两极化世界中的行动家 182

秋季的复兴 186

情报与牺牲 188

王乃仁的报告 193

辞职还是免职? 194

第八章 游击的教育

绍兴县立中学 202

绍兴嵇山中学 206

湘湖师范在松阳 211

省临时联合中学 212

嘉属联中 218

第九章 战时的商业

浙江省铁工厂 228

工业内迁 233

浙江省地方银行的战时角色 236

浙江印刷厂 240

交通运输障碍 241

“如雨后春笋”:处州的战时商业 244

利用染织股份有限公司 246

第十章 焦土

炸毁闸口电厂 252

炸毁钱塘江大桥 254

宁波的非商业化 257

破坏铁路和公路 260

衢州空军基地 261

浙赣战役 266

第十一章 贸易和走私

温州与前往内陆的新通道 277

走私 279

内地的贸易模式 283

经济繁荣 286

经济位移与替代 292

第十二章 鼠疫弹

各异的政治文化 300

宁波的防疫战 302

衢州的防疫战 304

义乌的间接传染 310

结 语 重建家园

致 谢

评论 ······

2022【53】有个体也有机构,有平民也有精英,战争的洪流面前,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利用浙江的文史资料和回忆录勾勒出一段段叙事。讲汉奸和海盗的部分挺有趣。本土性超越民族主义,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在无能且腐败的国党中,也不乏英雄与模范的身影。人们对即将到来的危险似乎毫无意识,是在“利用故土的安全感过滤了威胁”吗?可能还有一种麻木感夹杂在其中吧。

难民在被迫逃离家园的时候,更多的思考是何时才能返回故土以及随时的人生安全,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民族情绪。“事实上,中国人认为国民党军队的威胁不亚于日军。”

书名副标题搞砸了

有些官方的战时中国难民报告。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