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罢工 : 中国工人政治研究

0
(0)

上海罢工
: 中国工人政治研究

作者:(美)裴宜理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中国工人政治研究

原作名:ShanghaiOnStrike:ThePoliticsofChineseLabor

译者:刘平

出版年:2012-1

页数:309

定价:27.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ISBN:9787214070784

内容简介
 · · · · · ·

《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从下述三个层面揭示了近代上海工人运动与中国政治的关系。第一层面“地缘政治,1839—1919”,追溯了上海工人力量在地理上与文化上的源流。裴宜理认为早期上海工人的反抗因籍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第二层面“党派政治,1919—1949”,描述了2 0世纪20-40年代上海工人运动的基本状况,作者指出了外来的组织者是如何被迫接受在他们到来之前即已存在于工人中的传统观念——有时甚至与其思想信仰相抵触(例如有些共产党人开展工人运动的第一步就是加入帮会)。第三层面“产业政治”,对烟草、纺织和运输行业作了颇为详尽的个案研究,从而揭示出不同行业的工人在不同时期针对当时政治形势作出了何等的反应。《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为人们展示了一幅中国工人丰富多彩的画像,它的成功立足于大量原始资料:工人访谈录、工厂与政府档案、警方报告、干部回忆录以及其他迄今尚未公开的数据。作者驾驭资料之娴熟、高明,令人称道。

作者简介
 · · · · · ·

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 现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教授、主任,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中国学学家,也是有影响的上海问题研究专家。对她的《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一书,著名学者、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研究所白吉尔教授(Marle-Claire Bergere)评价道:“这本重要著作不失为一部令人鼓舞的填补空白之作。该书吸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8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丰富的资料与研究成果,而它们在西方史学界尚未被系统地利用吸收。本书研究方法新颖别致,学术成就无懈可击,文献数据裕足且多是第一手的。”

目录
 · · · · · ·

中译本序 裴宜理

英文版原序 裴宜理

导论 中国工人的政治影响 政治——从头开始

第一部分 地缘政治,1839—1919

第一章 移民城市

广州移民

宁波移民

江苏—华北移民

原籍、职业与工人团结

第二章 来自南方的工匠

行会与工匠群体

早期的工匠抗议

政治化 “传统”的激进主义

行业意识与阶级觉悟

第三章 来自北方的无产者

乡土源流与帮会

工厂以外的劳动者

产业无产者

大众文化

罢工模式

结语

第二部分 党派政治,1919—1949

第四章 激进主义的全盛期,1919—1927年

五四运动

共产党的诞生

保守派的挑战

统一战线

五卅运动一一脆弱的联盟

三次武装起义

第五章 保守主义时期,1927—1937年

帮会与蒋介石的崛起

国民政府时期——工人组织由盛而衰

帮会的插手

共产党“左派”

结语

第六章 激进派的复活,1937—1949年

抗日战争与工人民族主义

内战与共产党工匠

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

积极反共

国民党势力的瓦解

结语

第三部分 产业政治

第七章 烟草业

劳动状况

地缘性分裂

共产党的介入

帮会因素

五卅罢工

三次武装起义

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英美烟公司

共产党的收获

内战时期的斗争

结语

第八章 纺织业

缫丝业

早期罢工及其组织

帮会的介入

共产党的收获

缫丝工人之有限的激进主义

丝织业

贵族工人的觉醒

社会构成与大众文化

1934年美亚绸厂罢工

1936—1937年的全市罢工

共产党的复活

结语

第九章 运输业

电车业

法商电车公司

人力车夫

码头工人

结语

结论 中国内部的比较

工匠和欧洲工人运动

半技术性工人和美国工人运动

非技术性工人——农民与工人运动

无产阶级罢工的意义

中国工人运动的遗产

附录

评论 ······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當然是說明工人內部的競爭,但是,即使裴指責兩黨的相似,她也明白CP的領導始終是激進的(但是不得不面臨保守的工人組織形成),更重要的是,這總是「內部」的。現在沒有幫會或者這麼緊密的同鄉聯結了,但是這些工人內部競爭仍然說明,不管「你」(自我)還是無產階級(絕對的主體),這種分裂必然存在,但是,階級意識的同一也已經存在,這就是回溯出來的「分裂的一」,裴更注重分裂,但是不就是這分裂使得普遍…

本来在香港一直吵着要买Perry的新书,后来又莫名失去了兴趣,先把老书看完了。

本书目的在于对传统工运史观的批判,力图说明不同的工人有不同的政治,工人运动始终与其内部不同派别的竞争密不可分。

作者对资料的收集运用和把握很好,梳理和叙述也很简约,但是问题是作为政治学的个案研究,印证了地缘因素和文化因素对工人集体行动的影响,质疑了阶级因素对工人运动的作用。但是本书所能提出的理论很少,只是验证和质疑了已有理论。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