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为生 : 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

0
(0)

以竹为生
: 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

作者:[德]艾约博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

原作名:EatingRicefromBambooRoots:TheSocialHistoryofaCommunityofHandicraftPapermakersinRuralSichuan,1920-2000

译者:韩巍译/吴秀杰校

出版年:2017-1

页数:270

定价:46.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ISBN:9787214193810

内容简介
 · · · · · ·

夹江县是四川境内的山区,地处成都与乐山之间。传统上,当地居民利用当地自然产出的毛竹为原料从事手工造纸谋生,并围绕这一核心技能形成特定的亲属关系网络和社区组织形式。进入20世纪以后,夹江的手工造纸技术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冲击,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集体化、现代化的理念和建设实践、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这些发生在“城乡鸿沟”宏观背景下的每一项重大社会变革都促使造纸人在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上重新定义身份认同。本书追踪了知识分配在一个世纪内的变迁,这导致了对技能的控制权大量地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初级生产者转向管理精英,从女人转向男人。在作者看来,造纸技能是一种资源,是分配和争夺的对象。作者从这一独特的角度出发,从一项传统技艺个案入手来介入对大问题的思考:革命、建国以及市场化等现代化进程如何改变着20世纪的中国农村。

作者简介
 · · · · · ·

艾约博(Jacob Eyferth,1962-)

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现代史专业副教授,东亚语言文明系系主任。2000年在莱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牛津、哈佛和罗格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20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史,以及关于工作、技术、性别和日常生活的历史。

目录
 · · · · · ·

表格、地图、图片目录 1

度量衡及货币 1

致谢 1

导论 1

技艺娴熟的农民 5

社会组织与技能生产群体 7

“农民性”(peasantness)的模式 9

两种类型的“去技能化”(deskilling)13

技能的本质 16

田野调查及资料情况 21

本书的结构23

一、 定位技能 25

造纸技术 27

造纸的劳务量需求 34

劳动的性别分工和代际分工 36

家庭劳力的补充、培训和管控 37

雇工的招募、训练和管控 42

劳务交换与互助原则 44

公开和保密 46

性别与技术的宗亲控制 47

夹江造纸业的技术定位 49

二、 夹江山区的社区和宗族 51

居住区 54

保甲制 58

袍哥会 59

宗教组织 60

暴力与权力 62

造纸地区的亲属关系 64

夹江的正式亲属组织 67

辈分顺序 70

亲属关系派上用场 72

技能的共同体74

三、  阶级与贸易 76

“大户”:石子青的作坊83

阶级与拥有土地 85

市场86

信贷 92

造纸区的市场和社区95

四、  从匠人到农民 101

纸匠与清朝的国家 105

清代的工艺控制和自我管理 107

民国初年利益代表模式的变迁 109

1936—1937年和1941—1942年的粮食危机 114

帝国主义与“中国手工业的崩溃” 116

槽户——改革的阻挠者 118

自上而下的改革 120

自下而上的改革 123

五、  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造纸人,1949—1958年 125

工业改造与社会主义国家 126

造纸业重组:规划与当务之急 128

造纸地区的土地改革 131

向集体造纸过渡:1952—1956年 138

踏入国营部门 140

合作社下的生活 141

对技能的提取 142

专家说了算 145

六、  “大跃进”、饥荒与农村的“去工业化” 149

恢复…… 152

……再次衰退 156

对手工纸的需求 159

挖竹根 161

在生产队管理下的生活 162

夹江的产业化和去产业化 164

七、  家庭生产的回归 167

回归到家庭作坊 169

家庭作坊的巩固 171

一个小型技术变革 172

家庭、政府和技术变革 176

石堰的纸张生产:一个案例 177

改造过的家庭作坊 178

雇工 183

换工与互助 184

八、 改革时期的纸张贸易和乡村产业188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游击贸易 189

石荣轩 190

石胜新 191

石威方 192

彭春斌 193

从“行商”到“坐商” 194

商人与槽户的关系 195

乡镇与农村工业化 197

盲目发展:石堰的乡村企业 198

乡镇企业发展的得与失 202

行政和经济上的分化 203

家庭工厂 204

专有技术 206

2000年以来的变化 207

九、  加档桥石碑 210

石碑 212

对亲戚讲辈分 217

中国后改革时代的亲族关系、职业和身份认同 222

结语 224

国家的视角,市场的嗅觉 229

坚壁起来的公用资源236

附录一 238

附录二 242

文献资料目录244

译校后记269

评论 ······

想论证革命是如何通过技能、知识、技术掌控的重新分配进行的,还涉及到与state simplification的对话,即对无产阶级/小农、土著去技能化的研究,以及分别来自国家代理人/技术官僚与市场的两种均质化力量的比较(国家与市场的合流);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点是“技能”视角的引入(Ingold),“技能”是分工、分配的起点,本书试图廓清其性质(互动界面)、它如何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存在,虽然感觉文中的…

一部非常翔实的社会调查著作,但我看的有点简略,切入角度不错,且时间发展论述的也不错

突然意识到,其实本书要表达的正是我昨天的疑惑,即,历史上已经工业化了的川中和川南,为什么又走向了逆工业化,成为农业地区。决策者的身份认定决定了整个西南都是被牺牲掉的局部。决策者可能更想要一个农民腹地+工业化的东部,因此,诸如内江的糖与酒精,自贡的盐,贵州的小机械制造等等,统统被割除放弃。而三线建设本质上对这些地方没有什么大影响,它们都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和国家工业。

与历史人类学和国家现代化研究对话,关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state simplification所致的技能再分配问题(具体到中国,则为技能收缴),其中借助人类学考察获得经验材料勾勒出技能在性别、代际间的流动,以及与国家政策、其他工业种类的互动历程。具有想象力的部分在于将技能描述为“互动界面”,它不能脱离生产的社会、文化和物质上的支撑结构,需要在关联域中存在(Ingold)。技能所致的专业化虽然没有带…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