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中国 : 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

0
(0)

制造中国
: 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

作者:[美]葛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

原作名:ChinaMade:ConsumerCultureandtheCreationoftheNation

译者:黄振萍

出版年:2007

页数:442

定价:40.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 社会文化史译丛

ISBN:9787301112670

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人要用中国货!”这是中国20世纪早期的国货运动中的醒目标语之一。这场运动通过灌输中国是有着自己“国货”的“民族国家”的观念,寻求把消费与民族主义联系起来。这场运动影响了中国初萌的消费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衣服到食品添加剂这样的时尚、从博物馆到百货商店、从产品展览到广告,莫不如此。同时,反帝抵制外货运动、国耻纪念、国货展览会、对不忠实的消费者的诋毁以及中国工业部门的提倡,都强化了民族主义消费,并传布了这样的信息——爱国的中国人使用中国工人在中国人拥有并管理的工厂用中国原料制造的产品。

在本书中,葛凯(Karl Gerth)认为,影响近代(modern)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民族主义(nationalism)和消费主义(consumerism)先后在中国滋长。在20世纪早期,民族主义把每件商品贴上“中国的”或“外国的” 标签,消费文化变成了民族性概念被清晰表达,被制度化及被实践的场所。本书以中文、日文和英语的档案,杂志、报纸和书籍为文献基础,第一次探讨了民族主义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历史纽带,重新解释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方面,并为洞悉所有近代国家中的类似联系提出了方法上的参考。

作者简介
 · · · · · ·

葛凯(Karl Gerth):

2000年获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近现代中国史。现为英国牛津大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本书英文版列入“哈佛东亚专论”,2003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与中国的情缘始自1986年,当时他作为一个大学生在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中文。此后他几乎每年都到访中国,或游学或研究。其间为研究民国史,他在台湾生活了三年。此外,为完成博士论文,他还到日本东京大学专门学习、研究了两年的中国近现代史。

目前葛凯教授正在写作两本有关中国的专著:其一集中考察消费文化在20世纪中国的变迁;其二则以1950年代为关注焦点,一方面考察中国的城市市场文化在这一阶段是如何被摧毁的,另一方面揭示这一阶段的国际冷战如何反映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目录
 · · · · · ·

目 录

图表目录………………………………………(1)

中文版序言……………………………………(1)

英文版序言……………………………………(4)

导论…………………………………………(1)

第一部分 语境与个案研究

第一章

商品危机及国货运动的起源…………(29)

第二章

男人形象的民族化……………………(71)

第二部分 作为抵抗的消费

第三章

国货运动和反帝抵货运动,

1905—1919…………………………(127)

第四章

国货运动和反帝主义抵制活动,

1923—1937…………………………(163)

第三部分 展览综合体

第五章

民族主义商品展览会………………(207)

第六章

1928年展览会建立的民族主义

视觉认知……………………………(249)

第四部分 民族国家、性别与市场

第七章

女性消费群体的民族主义化…………(287)

第八章

塑造爱国企业家………………………(335)

结论………………………………(359)

参考书目………………………………………(373)

评论 ······

国族认同,性别形象,日常生活,空间展示,媒体符号,城市文化,消费主义,反正思想史之外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感觉并不输给伯克《制造路易十四》,虽然取材面向不太一样。第三部分更有特点。由于不限个案,略显结论先行,史料随手拈来。翻译有些小硬伤。期待对于文革后数次类似浪潮的研究

本书通过考察晚清和民国的国货运动的方方面面,从民国男性的新形象(区别于前清)、贯穿近代中国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国货运动中负面意义的消费主义与父权制眼光中女性形象的绑定、政要商人在国货运动的角色与各种国货展览会的视觉空间,指出在近代中国的国族认同的建构中,民族主义与消费主义结盟的重要意义。当然,强势的民族主义统合了消费主义(消费大众)、资本主义(民族资本家)乃至女权主义(国民革命时期妇女解放的激…

看看过去的案例,了解一下自己也是怎样被洗脑的

还书帐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