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国产“奢侈品”终于爆红……

0
(0)

这款国产“奢侈品”终于爆红……

曾几何时

被东北早市上豪横的油炸糕

和大果子包围的网友

一定想不到

现如今

有那么一群互联网野生“魔法师”

硬是把很多人眼中

土到掉渣的中式面点

做成了你吃不起的样子:

什么包子饺子大馄饨

煎饼烧卖窝窝头

统统摇身一变

成了震惊世界的比赛级艺术品

“一句话,我愿称之为国家一流特技表演”

这只活灵活现的“岭南雄狮”

全网爆火

动辄百万点赞

每根绒毛都清晰立体

简直是酥皮制作的巅峰

小点心蕴含大文化

中式糕点的制作

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汉代出现了“饼”

唐宋出现了

专门从事糕点生产的“饼师”

明清时期

开始大规模生产糕点

民国至近代时期

我国糕点各帮派开始形成

中式糕点不仅品种繁多

在吃法,口味,选料上

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和浓厚的地域特色

通常分为南味和北味

其中以京式、苏式、广式为代表

又细分出津式、扬式、川式

闽式、沪式、宁绍式、潮式

还有特色鲜明的滇式等派系

从北方的沙琪玛、驴打滚

到南方的水晶虾饺、叉烧包

从甜口的桃酥饼、桂花糕

到咸口的小笼包、椒盐饼

还有甜甜蜜蜜的各类糖水点心

中式点心从

没有辜负我们对美味的期待!

榫卯之美,中国智慧

有一种中国传统工艺

它让紫禁城建筑的翼角

撑起一个个深远的出檐

在“中国红”和雪景的映衬下

划出惊鸿一“撇”

故宫博物院

这种中国传统工艺

不仅形态、组合千变万化

更包含了深刻的中式美学和哲学

榫卯是中国木建筑里最高级的精致

凸的为榫、凹的为卯

榫卯咬合、天衣无缝

古建筑、家具精巧而坚韧的奥秘

也全在这榫头与榫眼的严丝合缝里了

故宫角楼斗拱

这种“融力学、数学、美学

和哲学为一体”的结构

无需借助钉子等硬金属

便能连接不同物体的结构方式

与中国人传统中的“天人合一”

思想不谋而合

应县木塔

竖起风雨千年的山西应县木塔

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

最高大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

它不用一颗铁钉和螺丝

完全由54种斗拱榫卯

咬合垒叠而成

它经历40多次余震

200多次枪击炮轰

但层层叠叠、刚柔并济的榫卯结构

如龙鳞般繁复的斗拱

勾勒出的五层六檐

仍屹立不倒

令世人惊叹

早在2009年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纵横恣肆的斗拱

是榫卯结构发展的高峰

一榫一卯

呈现的是中国智慧

小小的描金,却有大名堂

近日

一段描金工匠在瓷器上画金线的视频

火爆网络

眼见着匀称的金线

从笔下在瓷器上描下来

且毫无痕迹地连接起来

简直有一种艺术创作的快感

有不少网友纷纷表示

“这一笔至少有20年的功力”

技艺精湛的制瓷工匠

要求自己每一笔

都要流畅鲜活、富有神韵

在力度、角度、分寸上

都有纯熟的把握

才能描绘出优美的线条和图画

瓷上描金是艺术

也是绝活

要把手与笔之间的恰当配合

成为熟练的技巧

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毅力

生活气息浓郁的“面人”

面人,也称“面塑”“江米人”

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

为主要原料的

一种传统造型艺术

曹州面人历史悠久

相传源流可溯及尧舜时代

据考证

近代“曹州面人”形成于清咸丰年间

艺人王清原、郭湘云

与郝胜、杨白四合作

把米塑与“花供”结合起来

掺入各种颜料

捏出的面人好看、挺实

在色彩和造型上趋于细腻

形成了今天的“面人”

曹州面人来源于生活

乡土气息浓郁

造型丰富,简练生动

形象逼真传神

比例和谐,工写结合

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针一线一江南

明明是同一幅刺绣作品

正反两面却是不同的图案

令人惊奇

近日

这种“神奇”的刺绣作品

吸引了无数网友

大家在线“发问”

“太深奥了!

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

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介绍

刺绣作品两面图案不同

针法不同、色彩不同

被称为“双面三异绣”

这是苏绣中最神奇精妙的创作手法

苏绣好看又耐看秘诀是什么?

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

苏绣历史悠久,以精细、雅洁著称

通常来说

苏绣有一百多种针法

姚建萍说“将其灵活运用

是苏绣好看且耐看的秘诀之一”

淬火涅槃的艺术瑰宝

当时间遇见珐琅

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

被称为“珐琅”的手工技艺

是将不同的矿物质

以及金属氧化物混合

熬制出不同的釉料

把釉料研磨成粉末

配制成更多的色彩

五颜六色的釉料

被填嵌或绘制在金属胎体上

经过烘烧

就制成了珐琅工艺品

其中掐丝工艺的珐琅制品又叫“景泰蓝”

600年沧桑浮沉

景泰蓝有着鼎盛时期奢华绮丽的风采

也有着近代一度衰微濒于失传的无奈

经过老一代学者和工匠不懈努力

如今的景泰蓝凤凰涅槃

多次作为国礼亮相大国外交舞台

闪耀出文化交融的绚烂光彩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离不开历代学者

和能工巧匠们的努力

也需要每位国人的了解与珍视

编 辑丨杜一民

校 对丨贾昕萍、沈 弘

校 审丨孟诗琪、孙小千

值班编委丨汤 杰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