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 : 童庆炳口述自传

0
(0)

朴
: 童庆炳口述自传

作者:童庆炳/罗容海/整理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一頁folio

副标题:童庆炳口述自传

出版年:2022-1

页数:432

定价:69

装帧:平装

ISBN:9787559844002

内容简介
······

【编辑推荐】

他是中国文艺学泰斗

也是莫言、余华的老师,被称为一代文坛教父

但他首先是他,一个“朴”到极致的人

童庆炳的一生,

映照的是他所经历时代的历史,一部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他出身于贫寒,但有一位伟大的祖母

童先生是苦孩子出身,家里穷到他从小的理想是每天能让七口之家有五斤米下锅。而为了支持自己的孙子近乎奢侈的读书梦,祖母不惜拿出积攒了一辈子的棺材钱来给他交学费。更重要的是,她向他的生命注入的善良,让他对意识形态的狂热免疫,在政治正确卷席一切的时候能守住人性的尺度。

★当历史走起弯路,他拒绝着历史的道

底层者特有的强烈上进心,让童先生得以从山区来到北京,但他并不盲目地追求进步。于是近乎奇迹的是,他不仅从未在运动和斗争中整过人,保持了人格的清白,还绕过时代去到国外,为自己赢得暗地里读书的时光。这里面有运气的成分,但更主要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作出的两次关键抉择。

★他首先是大师们的学生,其次才是泰斗

在打倒孔家店的氛围中,童先生依然维持着对老师的古老的尊崇和感恩,不仅尽可能地保护他们,更从他们的身上汲取营养,获得做学问和做人的启示。正是靠着这种擅长当学生的能力,他才能为自己打下深厚的基础,不断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几乎靠一己之力为中国的文艺学理论奠基。

★他还有一支小说家的笔,这让他得以成为大师们的老师

童先生会让人不禁联想起大批评家乔治·斯坦纳,虽然他的小说无法如学术那般给他带来公众声誉,但它们可以表明童先生绝非所谓理论的生产者,而很少有学者像他这样保持理性和感性的平衡。正是凭借这样的全面,他才不仅有一批理论家弟子,还有一些已经进入大师级的作家弟子,其中最有名的无疑是莫言。

【名人推荐】

孔子的伟大离不开他的弟子七十二贤人。童老师学生的阵容令人赞美。而他本人是黄牛一样地耕耘着,坚持着,谦虚着与进展着。

——王蒙

童老师在课堂下是蔼然长者,端重慈祥;在课堂上却是青春生动,神采飞扬。他讲课时的样子经常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莫言

记得毕业后有一次去看望童庆炳老师,坐在他北师大的家里,当时师母健在,高高兴兴地沏茶端水果,师母总是高高兴兴的样子,童老师总是微笑的样子,师母说话声音高低起伏,童老师说话声音从来都是平静的。

——余华

听他的课,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常泛起情不自禁的感动。他把枯燥的文艺理论讲得流光溢彩,闪烁着温润高贵的人性光芒。他以深刻的学养为经纬,在严谨的学术框架中,将各种生动的例子随手拈来,如同精致的小品,点缀在精工细作的博古架上,浑然一体,处处生辉。

——毕淑敏

虽然现在我回忆不起童庆炳老师每节课所讲的具体内容,但我想课上所受的启迪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注入了我们这些学生的作品之中。就像一个人成长必须摄取多种营养,你既吃山珍海味,也吃五谷杂粮、瓜果梨桃。童老师的课,对我们而言就是这其中的一种。缺了它你不至于失衡,但汲取了它的营养你会变得更为丰富。

——迟子建

【内容简介】

本书为童庆炳先生(1936—2015)的口述自传,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成为中国文艺学理论的泰斗。在童先生看来,这纯属“偶然”,不仅因为贫穷随时可能剥夺他学习的权利,更因为在运动的二十世纪,能够安心读书的时光少之少数。而他之所以没有被时代荒废,除了因为他具有在受挫后用勤奋来报复自己的超强能力,更在于他的朴实,使得他的人性没有被政治裹挟,有机会避开国内的漩涡,借着“偷来”的书来继续自我的养成。

除了追述童年、革命年代和新时期的经历,回顾思想和学问上的成长,坦露一生的困惑、疑沮、快乐与不快乐,童先生还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妻子和老师(如黄药眠、启功等),生动地讲述了自己与朋友(如季羡林、王蒙、汪曾祺等)以及学生(如莫言等)的交往。

作者简介
······

口述|童庆炳(1936—2015)

中国文艺学泰斗,被称为中国文坛“教父”。

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毕淑敏等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整理|罗容海

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目录
······

1936—1944,童年

儿时的梦

挑柴的启示

祖母

母亲

柴路弯弯

1944—1955,上学记

四个银元

不敢张扬我考上了

“龙岩”岁月

赖丹留给我的“文学诱惑”

北上求学路

1955—1958,求学北师大

初到北京

学苏联

图书馆

我所经历的反右

“大跃进”中当厂长

我的老师们

1958—1963,初为人师

给黄药眠先生做助教

我的第一课

新婚

1963—1965,越南行

决定我命运的一篇论文

整党试点

“品尝”饥饿

越南初印象

我在越南的教和学

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天

越南给了我变化

组建留学生办公室

二龙路二号

越南留学生班停办

……

1990年代,走出低谷

1990年进入人生低谷

四大战役之一: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四大战役之二:文学理论系列教程编写

四大战役之三: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研究

四大战役之四:文体学研究

文艺学研究基地成立

“童庆炳文学五说”

文化诗学

步入新世纪

编写中央“马工程”教材

灾难和遗憾

2013年秋,最后一次访谈实录

杂忆杂谈

朋友四五人

杂谈语文教育

哭曾恬

人生七十感言

附录:追忆

六月的思念(文/程正民)

后 记

评论 ······

指导过诺贝尔奖得主的人。

整体是比较偏学术的,但是也很好读。时代会造就人,也会摧毁人,而能坚守自我跨过时代洪流的人,当然是幸运的,更是可贵的。这样的人生教人羡慕。此外,附录谈语文教育的那篇真的好,“语文教学最终是人的建设的问题”,诚如是啊!

1955-1990这段岁月的回忆真是太精彩了。大概只有童老师这个咖位的人捅破窗户纸,才能让我们一窥其中的龙虎斗。如果把吴中杰教授的《复旦往事》作一比较,才发现童老师对很多事情还是“蜻蜓点水”的。

童庆炳是国内文学理论“泰斗级”人物,他1990年编撰的高教版《文学理论教程》至今仍是大学中文系指定教材,这样一个学术大咖口述史,时间跨度1936-2015,信息量之大,可想而知。
本书价值有二:①1949-1976“十七年文学”时期,北京的学术圈子、大学是一种怎样的氛围;②“文学理论”这一基础学科是如何回到正轨、形成共识、搭建起教学体系的。显然,本书对普通读者并不友好,但所有中文系师生、所有语文老…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