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0
(0)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作者:[英]齐格蒙特·鲍曼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品方:燧石

原作名:Work,ConsumerismandtheNewPoor

译者:郭楠

出版年:2021-9

页数:180

定价:45.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燧石文库(Flintlibrary)

ISBN:9787552036107

内容简介
······

◎ 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制造出新穷人?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警世之作,解读消费主义下的贫穷迷思。

◎ 在当代,人们能够作的,恐怕只有接受这就是一个消费社会,但始终警觉,才有反抗的可能。

◎豆瓣年度读书榜单、知乎年度书单榜首、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图书、FT中文网年度商业书单榜首、多抓鱼年度鲜鱼榜、全国独立书店联合荐书

——————

【内容简介】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 ,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贫穷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 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

【名人及媒体推荐】

这本书,马克思读后也会哀泣。

—— 《经济观察报 ·书评增刊》

阅读鲍曼的感受总是强烈的。他固然不像已故的让·鲍德里亚或年轻的娜奥米·克莱恩那样,对消费社会充满了无情的批判,但他明晰而深刻的阐释,始终在加重我们的不安。

—— 《财经国家周刊》

人们普遍陷于房子、车子、子女抚养的困境中,这既有政府公共福利缺失的原因,更有现代社会更深层的消费模式的作用。鲍曼认识到问题,艰难地试图解答。

—— 《第一财经日报》

深层次探讨变化的本质,论述我们现在从一个“生产者的社会”到一个“消费者的社会”转型的书。

—— 网易读书频道

你我都可能是他定义的当代“新穷人”。

—— 虎嗅

在众人眼中,鲍曼是全球化潮流下为穷人和被剥削者发声的道德强音。不管是关于大屠杀还是全球化的著作,他的焦点一直都是人类如何能够通过伦理决策创

造有尊严的一生。

——界面新闻

人们总是将鲍曼誉为预报后现代社会的先知型人物,事实上,他的理论建构,完全是基于个人处境产生的敏感:他本来就缺少归属感,而一个流动的、一切坚

固的东西都崩毁的消费主义世界正在降临,让他的焦虑与日俱增。

——《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简介
······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年11月19日-2017年1月9日),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出生于波兰,曾任华沙大学社会系教授、英国利兹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当今用英文写作的最伟大社会学家”、“后现代性预言家”。凯斯·泰斯特说鲍曼“把世界译写成文字。通过他,现今的一切变得有连贯感”。一生出版 50多本著作。代表性中译本有《现代性与大 屠杀》《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社会学之思》《立法与阐释者》《流动的现代性 》《现代性与矛盾性》《共同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安全》《全球化:人类的后果》等。社会学家凯斯·泰斯特评价道,鲍曼“把世界译写成文字。通过他,现今的一切变得有连贯感……鲍曼格言式长句的写作偏好,使他的著作风格独树一帜”。

目录
······

第一章 工作的意义:创造工作伦理

驱使人们去工作

要么工作,要么死亡

制造生产者

从“更好”到“更多”

第二章 从工作伦理到消费美学

制造消费者

由美学评判的工作

使命是一种特权

消费者社会的穷人

第三章 福利国家的兴衰

服务大众,还是服务特定人群

福利国家的衰败

心满意足的大多数?

招致毁灭的成功

第四章 工作伦理和新穷人

定居者与游牧者/86

从“失业”到“过剩”

“底层阶级”的浮现

用于底层阶级的工作伦理

贫穷即犯罪

逐出道德义务的世界

第五章 全球化之下的工作与过剩

殖民主义,还是剩余劳动力输出

解决本土问题的全球化策略之兴衰

工作和贫穷问题的全球化新维度

社会问题转为法律和秩序问题

从社会国家到“安全国家”

第六章 新穷人的前景

失去位置的穷人

没有位置,没有道德义务

工作伦理,还是生活道德

评论 ······

“无能、懒惰的玩家必须被排除在游戏之外,他们是这场游戏的废弃品,只要不停止游戏,不停止吸纳参与者,这种废弃品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不停生产这种废弃品还有个重要原因:需要让仍在参与游戏的人看到作出其他选择的可怕后果(他们也被告知这是唯一的后果),这样他们就能够忍受,并愿意忍受这场游戏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艰辛压力。”

大师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一百多页的小书,涉及了工作伦理、福利国家、符号消费、社会规训等方方面面,从前现代来到后现代,语言简洁精准,对新手也很友好。很多分析相当精准,差点以为是近年的书(实际原书是98年出版)。最强的是建立了从工业生产社会进入消费者社会的连结,有种马克思和鲍德里亚手牵手的错觉(?)。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证据,是一种类似逻辑推演的写法,但考虑到篇幅,也算不上致命的缺点。关于社会对穷人的态…

有点为说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人工不工作首先是生存问题,不管是何种场合工作,不工作意味着没收入,也会没饭吃,跟工作伦理的关联性不大,扯什么工作的意义跟个人价值等,很牵强,这个社会没人强迫你一定要去工厂上班,多样化的谋生手段都能帮你圆个人价值。即使跟工作伦理有关联,个人认为也是高福利国家的社会问题,不工作也可以靠高福利生存的很好,这个时候才会把工作伦理拿出来讨论讨论。

在这本书的描述里,经济学意义上的穷人和道德层面的穷人第一次发生了分歧。在消费主义的大旗下,穷人被解释为不合格的消费者,因为无法参与经济循环而丧失了它存在的社会价值。作者在攻击现代福利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支解了工作伦理和道德经济。任何不以交易为目的劳动都意味着失业。对于少数获得社会资本的精英而言,这又是一条通向“私有化乌托邦”的道路。就像站在奴隶肩上的斯巴达和雅典。最后作者还是晦涩的假设了一个十字路口,…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