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 陈虻,我们听你讲

0
(0)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 陈虻,我们听你讲

作者:徐泓/陈虻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陈虻,我们听你讲

出版年:2015-1-1

页数:280

定价:45.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300196541

内容简介
······

本书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他纪录着小人物们构成的历史,又是一本用影像去抵达的启示录,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认识世界从民生出发,以影像抵达在官方的平台,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陈虻,一个被崔永元、白岩松、柴静等一众思想锐力的名嘴称为精神领袖的人。

本书汇集了陈虻生前在央视评论部的审片经典言论、讲座精华、报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了纪录片从观念到方法、从栏目化管理到新节目研发的思想精华。本书由十八篇文章构成,从十八个角度解构他的思想,展示出一个思想深刻而诗意表达的纪录片人之有趣。

本书于2013年1月推出第一版,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已经连续印刷十次。在新的一次加印之际,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给了我修订的机会与时间,使我能够对本书的内容进行勘误、校正以及补充与完善,力求精益求精,以更高的品质,回馈读者的厚爱。

本次再版,主要进行了四处较大的修订:

一、18篇博文的次序、部分博文的结构,根据时间维度和逻辑关系做了适当的调整。将原来一些疏漏的内容以及新收集到的材料和对一些素材新的认识,一一补充、修正到书中,因而各个章节内部也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

二、2013年为纪念央视《东方时空》开播20周年,拍摄了8集电视专题片《点燃理想的日子——我与“东方时空”二十年》,三联书店同时推出了同名书籍。在这部专题片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曾先后采访了在《生活空间》工作过的15位编导、摄像。本书在修订过程中,参考了这15位被访者讲述的原始记录,从中摘取了一些内容,对有关章节做了充实。

三、附录部分置换了全新的内容:1.上海《东方早报》2013年3月13日在“文化专题”版推出《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的书评专题报道,该报记者对王韧、吕新雨、李伦的三篇访谈。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1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办的大型读书会2个半小时的现场全文实录。

四、重新设计了本书的版式、装帧,其中陈虻的艺术照,出自著名摄影家黑明先生之手,他曾供职于《中国青年》杂志,照片于2002年拍摄。23幅工作照以及生活照由原《生活空间》栏目组刘鸿彦和陈虻的家人提供。

作者简介
······

徐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年前,作为高级记者,曾任中国新闻社新闻部副主任、北京分社社长,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从事以对外报道为主的新闻工作20多年来,发表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约200万字,多次获得全国性新闻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后,先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新闻学、新闻实务、对外报道等。科研方向始终与新闻传播实践紧密联系。担任多家媒体新闻奖评委和业务顾问,承担多项社会工作,如担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国家食品安全科学委员会委员、财新传媒集团公信力委员会委员等。

出版人物采访专著《大人物 小人物》,与刘明华、张征合著《新闻写作教程》。主编的专著有《超越:北京交通广播解析》《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江山代有才人出》《我所珍惜的——北大传媒30人》。

目录
······

序一

序二

前言

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

《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是需要一级保护的产品

大道无术万法归心

我不是在改片子,是在改人

找到属于电视本体的表现手法

真实永远取决于认知的主体

未来电视“有纪实者生,无纪实者死”

结构的力量可以改变叙事的深度和走向

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

三段式创作方法

纪实影像的四次选择:选题、角度、时机、素材

栏目化运作:前面有目标背后有理念

观点类谈话节目符合电视本体特质

《社会记录》的三个门槛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你要往上顶,才能顶出一片新天地

新闻改革永远是撞击反射

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可能还会选择央视

附录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书会实录

编后语

评论 ······

重读又是哭得不行

最爱的陈虻,将永远和民众站在一起,目光落在他们脸上

为信仰而生的理想主义者。这本书并不能概括陈虻的一生,或者工作涉及的全部,多是新闻人的解读,但它试图让更多人了解陈虻——这个永不停息的思考者传承的理念。讽刺的是,一个做实务的人的精神断裂在那个年代,他无法安放的新闻理想变成了摆放的“圣经”。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最后听着Exit Muisc哭了。(收藏版没有附送纪念CD!!!)

处处闪耀着陈虻对电视节目创作本体的深刻思考的光芒,让人无不感叹思想的艰难与魅力。看最后徐老师对陈虻病危期间的描述,神伤。忘不掉崔永元在序里写的最后一句话:“我看电视不算多,每每打开电视,就感觉到失去了陈虻。”书籍编排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来回穿插造成了一些阅读混乱感,但陈虻种种直击要害醍醐灌顶的论述,仍然不断冲击和震撼着正在困惑中的作为菜鸟影像从业者的我的脆弱心灵……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