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0
(0)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作者:王汎森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出版年:2018-3

页数:388

定价:57.00元

装帧:精装

丛书:大学堂顶尖学者丛书

ISBN:9787301270295

内容简介
······

本书是王汎森教授研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新作。他认为,思想与生活相与交织,不同人群所呈现的思想光谱浓淡不一,思想史研究应致力于刻画历史的复杂性。王汎森教授以此思路探讨近代中国人的存在感受、生命气质、人生态度,灵活调用思想、学术、生活、政治诸种材料,解读从“新民”到“新人”的变化、“主义”的兴起、近代思想中的“未来”、“人的消失”等新鲜议题,呈现出近代中国大变动之中丰富、幽微的心灵世界。

作者简介
······

王汎森,1958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4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主要从事明清至中国近代的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执拗的低音》等书,均享有盛名。

目录
······

第一章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兼论思想史的层次

第二章 从“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与“政治”

第三章 五四运动与生活世界的变化

第四章 “烦闷”的本质是什么——近代中国的私人领域与“主义”的崛起

第五章 “主义时代”的来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关键发展

第六章 时间感、历史观、思想与社会——进化思想在近代中国

第七章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

第八章 如果把概念想象成一个结构——晚清以来的“复合性思维”

第九章 “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对“地方的近代史”的若干思考

第十章 人的消失?!——兼论20世纪史学中“非个人性历史力量”

附录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出版后记

评论 ······

虽然结构有些芜杂,但还是成功地在思想及其日常效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读者得以通过人/自我、主义、时间性这些关键词重新把握过去的和现在的生活世界。其中谈论“主义”的那两章可以搭配《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黄埔部分一起服用XDDD

第一本用微信读书的听书功能+网页版浏览功能读完的书。总体而言比较失望,主要内容是探讨近代思想史研究的理论概念与方法论的一些探讨,从这里可知近现代词汇概念的探讨由来已久。本书所讨论内容属于多篇演讲,系统性较差,材料证据过多,读起来需要自己多多推究,不够清晰明了,案例价值多于理性思考。

其实我看这本书里很多普通民国人的文字,真的有种中小学作文的感觉,就是要强行拔高立意,把个人问题上升到道德,主义的层面。这一方面说明“假大空”有民国渊源,即新文化运动后的意识形态十字军气氛。反过来说,我们现在之所以会觉得某些东西假大空,也是意识形态狂热消退的结果。

最终还是把关注点落在了个体的生活世界上。“主义”提供了连接集体与个体的认同工具,也是推动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从哈姆雷特向堂吉诃德转变的力量,思想必须在行动中显现。谈未来的时间观念那章很好,未来的必然性扰乱了对现实与过去的判断,提出了重估历史的要求,将历史统合成一个连贯一致、线性发展的整体,此为历史“新宗教”的诞生。而马列主义的历史观念则是一种进化论和突变论的奇特结合。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