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0
(0)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作者:王德威主编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译者:张治等

出版年:2022-6

页数:1288

定价:258.00元

装帧:精装

ISBN:9787220126970

内容简介
······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一百多个关键时刻为切入点,整部文学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杨廷筠(1562—1627)、友人艾儒略(1582—1649)等的“文学”新诠,止于当代作家韩松(1965— )所幻想的2066年西行漫记“火星照耀美国”。

在这“漫长的现代”过程里,中国文学经历剧烈变动,发展出极为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本书希望所展现的中国文学现象犹如星罗棋布,一方面闪烁着特别的历史时刻和文学奇才,一方面又形成可以识别的星象坐标,从而让文学、历史的关联性彰显出来。

“何为文学史”?“文学史何为”?这是一部在“世界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期望向世界读者呈现中国文学现代性之一端,同时反思目前文学史书写、阅读、教学的局限与可能。

作者简介
······

王德威(主编),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著有《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后遗民写作》《现代“抒情传统”四论》,以及《茅盾·老舍·沈从文: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述》《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20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等。

编辑委员,邓腾克、贺麦晓、胡志德、罗鹏、田晓菲、石静远、王斑、奚密等。

编修,刘秀美。

中文译者,王晨、王柯、王晓伟、李浴洋、季剑青、金莉、唐海东、张治、张屏瑾、卢冶、陈抒、陈婧裬、翟猛、刘子凌、党俊龙等。

中文校订,沈如莹、赖佩暄、党俊龙、邱怡瑄、蔡建鑫。

书名题字,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目录
······

【上册】

中文版序 / 王德威

导论:“世界中”的中国文学/ 王德威

1635年;1932年,1934年

现代中国“文学”的多重缘起

1650年7月22日

荷兰戏剧、中国小说与开放的世界图景

1755年

19世纪中国的文章复兴

1792年

时间的冲撞:现代憧憬·怀旧想象

1807年9月6日

翻译的现代性:马礼逊的中国文学

1810年

公羊想象与托古改制

1820年

“以世界为家”:《镜花缘》与中国女性

1820年

晚期古典诗歌中的彻悟与忏心

1847年1月4日

《西学东渐记》:跨太平洋翻译

1852年;1885年

原乡里的异乡人:江湜与黄遵宪

1853年

错置的时代:西洋鬼子、中国天师

1861年

早期现代中国的女性作家

1862年10月11日

王韬登陆香港

1872年10月14日

媒体、文学和早期中国现代性

1873年6月29日

翻译的政治:走向世界语言

1884年5月8日

左图右史:《点石斋画报》及杂志

1890年秋

《海上花列传》、方言小说与白话现代性的起源

1895年5月25日

新小说前的“新小说”

1896年4月17日

丘逢甲:涕泪飘零的诗学

1897年

语言改革及其不满

1898年5月

邱菽园:南洋离散诗学的风雅与风土

1899年

甲骨,危险的补品……

1900年2月10日

未竟的翻译与新小说的未来

1900年夏秋

落叶、哀蝉、国难、诗殇

1901年

《黑奴吁天录》到中国

1903年9月

福尔摩斯来华

1904年8月19日

借古喻今

1905年1月6日

“文”与“中国最早的文学史”

1905年

明希豪森的中国之行

1906年7月15日

章太炎与文学复古的革命政治

1907年6月1日

东京和上海的全球剧场景观

1907年7月15日

中国第一位女性主义者之死

1908年

从摩罗到诺贝尔

1909年11月13日

南社:革命时代的古典诗情

1911年

革命加恋爱

1913年;2011年5月

《大同书》:乌托邦小说

1916年8月23日

胡适和他的实验

1916年9月1日

现代中国的“青年”之发明

1918年4月2日

周豫才写《狂人日记》

1918年夏

现代梵音

1919年5月4日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1919年5月4日

“五四文学”的多重意涵

1921年11月30日

台湾诊断书

1922年3月

翻译白璧德

1922年春

向恺然的猴子

1922年12月2日

新文学与国文课

1924年4月12日

徐志摩和中国的浪漫主义

1924年5月30日

声音的魅力

1925年6月17日

鲁迅与墓碑

1925年11月9日

梅兰芳、丹尼肖恩舞蹈团与世界戏剧

1927年6月2日;1969年10月7日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927年6月4日

传奇吕碧城

1927年8月23日

巴金的无政府主义小说

1928年1月16日

革命与莱茵的葡萄

1928年

病与浪漫

1929年9月

性别、商业化和文学市场

1929年

身为名人的作家

1930年10月

瑞恰慈与中国批评

1930年10月27日;2000年1月

猎头之邀

1931年2月7日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1936年

1932年11月15日

宣传员、油印机与骡子

1932年

黑婴的《异教徒恋曲》

1934年1月1日;1986年3月20日

大地寻根:战争与和平、美丽与腐朽

1935年3月8日

语言、文学和默片

1935年6月18日

多余的话

1935年7月28日、8月1日

儿童中国:三毛传奇

1935年12月21日

《过渡》与定县实验戏剧

1935年底

一封台湾话文的“批”寄出

1936年5月21日

《中国的一日》

1936年10月

木刻:流动的图像

1936年10月19日

文章身后事

1937年2月2日

曹禺及其剧作

1937年春

“吹号者”艾青

1937年11月18日;1938年2月28日

燕卜荪、奥登与九叶诗派

1938年6月

寻找原乡人

1938年

一个年轻诗人的画像

1940年9月3日

新感觉派的诗学与政治

1940年12月19日

中国性与现代性之间:费穆的电影艺术

1940—1942年

延安的西洋文学课

1941年12月25日

张爱玲在香港

1942年1月22日;2014年秋

在战火中写作

【下册】

1942年5月2日—23日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3年4月

“赵树理方向”

1944年11月14日

北有梅娘

1945年8月1日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声音

1945年8月29日

郁达夫失踪之谜

1946年7月15日

文人与沦陷

1947年2月28日

记忆与创伤:从二二八事件到“白色恐怖”

1947年秋

朱光潜、沈从文和苏格拉底

1948年10月;2014年2月

寻找徐娜娜

1949年3月28日

从精神病院到博物馆

1950年3月16日

台湾才子吕赫若

1951年9月;1952年9月

新文学史的命运

1952年3月18日

社会主义的世界文学

1952年6月7日

报人、文人与旅人:刘以鬯在南洋

1952年7月

文学史的异端

1952年10月14日

林语堂与“明快”打字机

1953年末

老舍和美国

1953年;2019年

已经写了67年

1954年3月12日—7月13日

胡风和他的追随者

1954年9月25日—11月2日

地方戏登上国家舞台

1955年2月8日

金庸武侠地形图

1955年

香港现代主义与我

1956年

周瘦鹃的罗曼史

1956年;1983年9月20日

亚细亚的孤儿

1957年6月7日

穆斯林与中国拉丁化新文字

1958年6月20日

社会主义剧场上的《关汉卿》

1958年

新民歌运动

1959年2月28日

《青春之歌》与文学修改

1959年

红色经典里的中国

1960年10月

《饥饿》与马华文学中的左翼叙事

1962年1月1日;2017年

钱理群的“幸存者言”

1962年6月

公共母题中的私人生活

1962年—1963年

普实克与夏志清的学术遗产

1963年3月17日

傅雷与傅聪:文化世界主义及其代价

1963;1998年3月22日

小说的冶金者

1966年10月10日

20世纪60年代台湾的现代主义与乡土主义

1967年5月29日

《红灯记》:样板戏与英雄革命

1967年

金庸《笑傲江湖》

1970年

天使岛诗歌:现代移民社群中的中国诗歌

1972年;1947年

寻找钱锺书

1972年11月18日—1973年3月12日;2000年

一次隐蔽的际会 :《对倒》与《花样年华》

1973年7月20日

李小龙的神秘之死,中国民族主义,以及电影遗产

1974年6月

杨牧:古典还是现代

1976年

撒哈拉流浪记

1978年9月18日

浩然的自我批评

1978年10月3日

走进“白色恐怖”

1978年12月23日

《今天》创刊:朦胧诗的兴起及中国当代诗的流变

1979年10月28日

解冻时节

1980年7月18日;1996年4月,一个日期不明的日子

双城记

1981年3月

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

1981年10月13日

食物、离散与乡愁

1983年春

藏语现代自由诗的到来

1983年8月31日

相逢爱荷华

1984年7月21日—30日

创伤与书写

1985年4月

在文学和电影中寻根

1986年5月9日

摇滚,摇滚

1986年

新时期的疯女人

1987年9月

制造先锋

1988年7月1日

重写文学史

1989年3月26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989年9月8日

创伤和电影的抒情风格

1990年;1991年

从边缘到主流:王小波与王朔

1994年7月30日

孟京辉与中国先锋戏剧

1995年5月8日

何日“君”再来

1995年6月25日

《蒙马特遗书》

1997年5月1日

冷海情深

1997年5月3日

第一部现代亚洲男同志小说

1997年7月1日

一座“城”的故事

1997年

香港的奇幻回归

1997年

《黑眼圈》

1999年2月

机器里的诗人

1999年3月28日

韩寒的16岁

2002年10月25日

重见雷峰塔

2004年4月

《狼图腾》与自然写作

2004年

虚构的原乡也是真实的原乡

2006年9月30日

互联网诗歌

2006年

从李白到UFO

2008年

𨑨迌

2008—2009年

《为龙》

2009年 7月7 日; 2010年10月1日

从西夏到东北

2010年1月10日

李安的伪装和变形

2011年6月26日

在华语语系世界邂逅莎士比亚戏剧

2012年

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2013年1月5日

也斯与抒情

2013年5月12日晚7:30

少数民族“母语”诗歌

2015年7月12日—22日;2019年8月5日—9日

动物与“动”物,物事与物“势”

2019年11月26日;2015年2月26日

什么是文学的世界?

2066年

科幻中国

简体中文版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评论 ······

打破所谓纯文学界限,用事件为主导,就像一块打破的镜子,反射、拼凑出现代华语文学的历史。

同为理想国出品,这本书可与许子东的《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做参照。《重读》以作家为单元按历史顺序向后推进,而这本书提供的是“散点辐射叙事”。《重读》重经典作家具体文本的解析,此书重文学世界整体脉络的贯通连接。《重读》得益于作者许子东的个性,语言更平白亲切,且时不时流露出些许幽默感。这本书相对而言更学术化,语言更书面,专业术语较多。因为是根据不同作者的论述编著,这本书可以称的上风格各异,星罗棋布,集…

4.0。1.所谓游戏冲动,是一种让个体超越内在和外在限制,从而实现肉体和精神自由的美学刺激。2.虽然明知道神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3.如果说19世纪每个相思成疾的女性都把自己想象成林黛玉,那么时髦的现代女性也以同样的方式想象并崇拜着莎菲女士和玛格丽特。4.相对鲁迅对幻灯所见的斩首场景骇然不已,沈从文却试图检视天地不仁的现…

没有一种贯穿写史的方法和脉络。只是挑一些具有史学意义的事件,单独成篇。从文笔看,不像学术文,更像具有学术意义的美文,或者散文,有些还像传记文。上册比下册好看。毕竟晚清、五四是我们更熟悉的时代命题。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