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复过往:中国法学院纪事【麦读】

0
(0)

不复过往:中国法学院纪事【麦读】

作者:姜朋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年:2021-4-1

页数:542

定价:89

装帧:精装

ISBN:9787516223062

内容简介
 · · · · · ·

100年前的法学院课程表长啥样?

100年前的法学院老师年薪有多少?

谁是《万国公法》最初的汉译者?

中国第一所近代意义的法律专门学校叫什么名字?

作为一个法律人,

你知道李大钊可能曾是你的校友吗?

你知道郁达夫曾在北京法政大学担任过讲师吗?

你知道徐志摩,也曾是一个法科生,法学专业课还拿了90+吗?

不复过往:中国法学院纪实

这是一本中国法律人自己的历史书

值得每一位曾经、当下与将来的法律人细读

8章8个历史横切面+近300幅珍贵历史老照片+作者10年的细密考证与耐心打磨=百年来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 全景式呈现

【编辑推荐】

《不复过往:中国法学院纪事》是一部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法律教育史的文化专著。

本书的整体结构是纵向沿着时间轴线,渐次梳理中国近代以来的若干家法律教育机构,同时也兼及若干国外的法律教育及其机构。横的方向上,会就相关机构开展的各种教育项目、藏书、研究、学术出版,以及师资、招生、学生去向等情况进行介绍。其间也穿插了重要人物的生平履历,特别是法律学习经历及在相关法律领域的成就。

本书的作者对历史的偏好由来已久。法律与历史的交集颇多:两者都接受权威文本,但同时都会对文本加以适当的怀疑和辩驳;两者都看重过往的事实(史实)材料,法律讲究“以事实为依据”,史家要求“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为此,作者坚守回头看的传统,把历史当作“后事之师”。

本书的立意不是写成全面的法律教育史,而是则其要,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去解读法律教育机构的成立、分合,法律教育的转型,甚至法律学人个人命运的起伏进退、荣辱欢悲。

本书通过对近代大学管理体制的触及,引申出许多比史实本身更重要的问题:将几所大学的某些专业硬性调整、归并,真的能实现强强联合吗?大学及其专业院系的设置是否有其自身规律,是否应当完全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意志?包括法律教育在内的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固然源自西方,但是否一定要唯某国或某几国的教育模式马首是瞻?

【内容简介】

谁是《万国公法》最初的汉译者?京师法律学堂和京师法政学堂是一家吗?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的重要幕僚马建忠到法国学习法律拿到的是什么文凭?北洋大学的法科何以失去?燕京大学到底有没有法律系?国立清华大学法学院为何不设法律系?中国的法律教育机构何时开始授予法学博士?历史上的两所中国政法大学是否存在渊源关系?这些疑问可以在本书中得到回答。本书以时间为经,以机构为纬,利用大量资料,梳理了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近一百年间中国若干法律教育机构的历史变迁。书中还收录了大量历史照片,从而有助于全景式地呈现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的样貌。

【名家推荐】

罗伯特·史蒂文斯说过,法律职业发展史也是法学院的历史,法的概念——毋宁说是关于法的观念——反映着一国政治和社会的微妙细节,塑造了法学教育,反过来又被其所塑造。因此,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探究和梳理法律教育,亦即法律教育机构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复过往:中国法学院纪事》在这方面做出了其应有的努力。书中追溯了一百多年间中国法律教育发展的若干片段,有史实,有考证,也有分析,有提问,值得一读。

——何勤华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原校长、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

本书值得读三遍。作法学院学生时读一遍,求新知而问故事,知故事而益新知。做法学教研工作时读一遍,因情怀而显学识,以学识而彰情怀。从法学教职退休时读一遍,析过往而寄可待,期可待而念过往。

——陈甦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研究》主编、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本书除了能够让我们了解近现代中国法律教育的史实,还能够让我们反思教育(当然主要是法律教育)的规律,教育的宗旨和使命,以及教育的变革到底带来了怎样的后果,我们当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益?

——刘凯湘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现代法律教育过往历史中,学人付出的种种努力,制度发生的诸多变迁,取得的各类经验与教训,都值得回望和记取。本书考据详实,有趣、也有意义。其以时间为轴,通过几个主要法律教育机构的断面,纵横交织起一幅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图景。让我们更真切地体味到中国法律教育的历史质感,也给研究中国法治的历史逻辑提供了一个富含知识增量的切口。

——蔡立东 吉林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近代以来法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值得仔细梳理,深入研究。这本书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即使是一家之言,也值得认真对待。本书不难读也不易读。说不难,是因为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近代以来法学教育的历史不长,只需跟着作者的笔触,沿着时间的径流漂流即可。说不易,是因为作者花了十多年工夫,考索切磋,积沙成塔,于细微处常可见其螺狮壳中做道场的劲头;而且在将史料“磨砖对缝”时,还不忘跳将开去,从半空俯瞰一眼全景,提出几个问题,有些还颇耐人寻味。

——王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副校长兼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近代中国的法学教育画卷极为丰富而复杂。作者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和文献史料,以法学知识的演变为背景,鸟瞰中国法学院校的流变,对其中的机构、制度与人物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文化变迁的要点或节点性论题都作出了细密的考证,不仅对这些论题所隐含的当代意义作出了要言不烦的归纳和阐释,并以大量配图使这些概念置于真实的历史场景之中。作者每发一言,无不旁征博引,鸿纤备举,比对勘同,稽玄钩沉,颇有乾嘉学派治学之风。该书对中国近现代法律学术和法学教育的研究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王健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姜朋先生于法学学术一片冰心,于法学教育史一腔热肠。“十分冷淡酬知己”,此一片冰心之谓也。冷静理性是冰心,不凑热闹是冰心,素心向学是冰心,钩沉探隐是冰心。“这也不是长江水,这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此一腔热肠之谓也。法学英才自教育出,教育史蕴藉理想与热血,不有此热肠,不能解先贤们西西弗般的信念,与他们形诸字纸的高贵灵魂。

——董彦斌 西南政法大学《现代法学》专职副主编、东京大学外国人客座研究员

作者简介
 · · · · · ·

姜朋,法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理事。1993年起就读于吉林大学法学院,先后于1997年和2000年获得法学学士(经济法专业)、法学硕士(民商法学专业)学位。2003年6月于中国政法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民商法学专业)。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讲授商法、商业伦理、批判性思维等课程,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商法、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商业制度史、法律及工商管理教育史等。著有《官商关系:中国商法前论》(法律出版社,2016)、《商事制度考据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须有清风属后来:吉林大学法学院史稿(1948-1998)》(法律出版社,2018)、《在明明德:大学的伦理之基》(合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源起

第二章 国人早期留洋学法考

第三章 北洋大学法科与民国时期的“院系调整”

第四章 法律教育在边疆:20世纪前期的东北

第五章 没有法律系的法学院?

第六章 中国新法学研究院考

第七章 两所“中国政法大学”

第八章 中国法律教育的复调

评论 ······

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不过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对东吴大学和朝阳大学的介绍几乎没有啊。虽然对比较法学方向有点价值,对我没啥直接用处,不过呢,是用项目经费买的资料书,也就算支持麦读一波了。可以说,这一本书阅读价值低于收藏价值,但是,写这么一本书极其不容易,若没有一番热情,难以著此书。

非常扎实的考证,好几个主题是一直感兴趣又没时间去追踪的,感谢作者!🙏配图好评,马克思为什么不读法律的原因好评!—讲得这么抽象无聊,只能去念哲学了!哈哈🌚

不好看

非常详细的一本研究中国近现代法学教育和法学院发展沿革的书籍。虽然只有八章体系,但540多页、51.7万字的篇幅,内容非常详尽,注释就有200页。认真拜读了,有些地方搞点表格、树状图、导图可能更清晰。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