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

0
(0)

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

作者:王向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11

页数:384

定价:68

装帧:平装

ISBN:9787559855770

内容简介
 · · · · · ·

打小铁、弹棉花、做豆腐、说大书、鸡毛兑糖……一部温暖的手艺纪录片,重现60多种老手艺老行当,用翔实的田野调查,还原真实的手艺人生活。

寻找消失的手艺人,历时五年数易其稿,《手艺》全新修订版,首版曾获“2017广西好书”。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60多种行将成为历史的老手艺、老行当,用简朴的语言描写了曾经游走在乡土中国大地上的老手艺老行当人的酸甜苦辣、生老病死,将正在渐渐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全书从个人记忆切入,通过大量、扎实的实地访谈、田野调查,重现老手艺的彼时彼景。知名漫画家邓辉华为本书绘制的漫画插图,寥寥数笔,生动传神。此外,修订版在初版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饰润色,每种行当都补充了民谣、民谚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增加了凝练手艺精髓或点破行当辛酸的竹枝词。

【本书亮点】

1. 一部温暖的手艺纪录片,重现60多个老手艺老行当的彼时彼景。打小铁、弹棉花、打笠帽、做豆腐、爆米花、说大书、鸡毛兑糖……书中生动描写了这些与江南地区老百姓生活最密切而又行将消失的老手艺、老行当,是一部温暖的手艺纪录片。

2. 翔实的田野调查,还原真实的手艺人生活。书中通过个人记忆、长辈讲述及大量、扎实的实地访谈,书写匠人本身——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光阴与苦乐,他们的到来与走失,用简朴的语言描写出曾经游走在乡土中国大地上的老手艺人的酸甜苦辣。

3. 守望乡土文化,追寻传统生活方式,回望精神家园。作者回到家乡,实地采风,寻找、走访在时代洪流中消失的手艺人,将正在渐渐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内卷当下可以回望精神家园。

4. 首版曾被评为“2017广西好书”,入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获得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铜奖等。

5. 历时五年数易其稿,《手艺》全新修订版。修订版在初版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饰润色,不仅实地采风增加了老手艺人访谈对象,而且搜寻方志史料,为每种行当都增加了民谣、民谚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在各篇首增加了凝练手艺精髓或点破行当辛酸的竹枝词。

【名家推荐】

在我还小的时候,那些真正的劳动者——他们是走村串户的货郎,炸爆米花的外省男人,弹棉花的驼背,以及做衣服的,收长头发的,阉猪的——过着动荡或半动荡的生活,在大地上奔走,以不同的方式养活自己及家人,艰辛却充满尊严。

——草白

王向阳对故土的深情,对文化的打捞,不是怀旧,而是传承;不为过去,而是为未来。

——周华诚

手艺一道,蕴涵着文明的累积和嬗递,它们在物品上所留下的痕迹,反过来又为手艺塑造了不灭的形象。因此,手艺背后,虽然隐藏着苦楚、规矩和窘迫,但真正值得称道的,还是王向阳心中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潘江涛

岁岁年年,手艺人游走于乡村,像火把一样,温暖并照亮着一个又一个村庄。他们是村庄流动的血脉,打造着乡村的卑微与神圣,粗陋和质朴。

——陈利生

【编辑推荐】

“叮叮当——叮叮当——”如今街头偶尔还会回响着卖丁丁糖的声音,大家应该都吃过丁丁糖、麦芽糖,但大概没有几个人知道这糖是怎么做出来的。读了《手艺》才晓得,原来丁丁糖是挂在钩子上一遍一遍打出来的,小时候几毛钱一块的丁丁糖需要手艺人打上数百遍才成型。书中作者为我们呈现了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老手艺老行当,那些细节的描摹、故事的讲述、“打工人”的辛酸,唤醒了我们沉睡的记忆以及对传统精神家园的向往。老手艺老行当正在凋零,但这些手艺行当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只是需要被看见、被关注、被传承、被续写。

作者简介
 · · · · · ·

王向阳,1968年生,浙江浦江人。1993年获杭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理事。著有散文集《六零后记忆》《乡愁中国》《手艺》等。

目录
 · · · · · ·

匠作

铁 匠 … 2

打小铁 … 9

白铁匠 … 14

铜 匠 … 19

镴 匠 … 24

银 匠 … 29

石 匠 … 34

泥水匠 … 40

砌灶头 … 47

瓦 匠 … 53

烧茶壶砂罐 … 60

木 匠 … 66

箍桶匠 … 77

解 匠 … 83

花 匠 … 89

篾 匠 … 96

打笠帽 … 104

漆 匠 … 109

画 匠 … 114

弹 匠 … 119

染 匠 … 125

裁 缝 … 131

棕 匠 … 137

钉秤匠 … 142

加工

烧 炭 … 150

烧石灰 … 157

打 扇 … 163

腌火腿 … 170

烧烧酒 … 174

索 面 … 179

做豆腐 … 183

捞豆腐皮 … 189

打白糖 … 194

爆米花 … 199

服务

补 缸 … 206

修钢笔 … 211

杀 猪 … 217

杀 牛 … 223

阉 猪 … 227

牵公猪 … 232

牙 郎 … 236

剃 头 … 241

接 生 … 245

做 媒 … 250

牙 医 … 255

巫婆神汉 … 259

看 相 … 264

算 命 … 269

看风水 … 275

文娱

写 对 … 282

刻 印 … 289

錾 字 … 294

说大书 … 299

说小锣书 … 304

琴锣说唱 … 309

唱新闻 … 314

杂 耍 … 323

其他

鸡毛兑糖 … 330

卖小鸡 … 335

贩 树 … 342

饲 蜂 … 348

撑 排 … 353

挑 脚 … 359

后 记 … 366

再版后记 … 370

评论 ······

作为曾经生活的组成部分,传统手艺的消失,总会引发淡淡的乡愁。我们不必拘泥沉醉于旧的事物,但对传统的珍视,是走向更好未来的启航点。

“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冯骥才

传统手艺人流传下来的小故事

裸脊线装,碳黑腰封,无论从装帧还是内容来看,这本书都是一部妥妥的匠心之作。

翻开一页页墨香浮动的书页,是一段段尘封记忆的开启。那些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被文字和纸张封印下来,留存于世。记忆或许会模糊,但是借助书籍这一冷媒介可以将沉睡记忆中的传统精神家园描摹拓印,永久保存。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