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意识的危机 : "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

0
(0)

中国意识的危机
:

作者:林毓生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

译者:穆善培

出版年:1988-1

页数:271

定价:2.75元

装帧:平装

丛书: 传统与变革

ISBN:9787221001399

内容简介
 · · · · · ·

这本书《中国意识的危机》出版于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已经成为一个经典著作。它提出的一个关于“五四”还有新文化时期的诠释,跟李泽厚所说的启蒙与救亡的关系一样,被认为是一个很经典的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诠释。

作者简介
 · · · · · ·

林毓生(Yu-sheng Lin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系教授、当代著名学者。

林毓生,1934年生于沈阳(原籍山东省龙口)。七岁时移居北京(当时称作北平),先后毕业于北师附小、北师附中。14岁时随家人迁入台湾,1958年获台湾大学历史系文学士。1960年赴美深造,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哲学博士,1969年至1970年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1970年开始执教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学系,主讲中国思想史,于2004年退休,改任该系荣誉教授。

林毓生教授的著作主要有: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1986),(该书中译本《中国意识的危机》于1988出版)、《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1988)、《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1989)、《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合著,1994)、《从公民社会谈起》(预定2007年出版)等。

目录
 · · · · · ·

著者弁言

增订再版前言

序 【美】本杰明·史华慈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五四时期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根源(上)

一、传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道德秩序的解体

二、袁世凯·张勋·传统的滥用

第三章 五四时期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根源(下)

一、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现代中国的第一代知识分子

三、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根源

第四章 陈独秀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

一、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民族主义

二、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来龙去脉

三、论据

第五章 胡适的假改革主义

一、胡适的思想模式

二、从改革主义到“改革主义”

三、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

第六章 鲁迅意识的复杂性

一、一个分析范畴与早期关心的问题

二、全盘性反传统思想与《狂人日记》

三、《阿Q正传》

四、学术的·文体的·个人的·美学的

五、隐示的意识层次

六、鲁迅思想的特征【增补】——兼论其与中国宇宙论的关系

第七章 结论

后记

附录1 民初“科学主义”的兴起与含义【增补】——对民国十二年“科学与玄学”论证的省察

一、前言

二、科学与玄学论争的缘起,两派的基本立场及对“科学方法”的共同误解

三、胡明复对于科学方法的看法

四、胡适的“科学主义”

五、传统中国文化结构的崩溃与中国有机式世界观在现代发生的影响

六、“科学主义”对现代中国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的阻力

附录2 五四式反传统思想与中国意识的危机【增补】——兼论五四精神、五四目标与五四思想

附录3 中国人文的重建【增补】

一、什么是人文?

二、中国人文内在的危机:权威的失落

三、了解外国文化之不易:以检讨对西方“理性”与“民主”的浮泛之论为例

四、评胡适所谓“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形式主义的谬误的进一步说明

五、人文重建所应采取的基本态度:“比慢”

六、人文重建所应持有的观念:“特殊”与“具体”

七、对“新批评”的批评——谈人文研究的另一个基本观念:注重思想

八、如何注重思想?

附录4 追求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写在《中国意识的危机》中译本问世之际 崔之元

评论 ······

林先生的学术代表作,语言却能如此平易近人(虽然是译本),实属难得。他的几处提法对今天的读者理解五四时期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性征有极大的启发性,尽管身受中国大陆历史教育的读者们很难认同林氏的部分观点。此书读着有浅显之特点,大概也与其最初写作时的拟想读者主要集中于美欧诸国有关。

切中肯綮,说振聋发聩也不为过。林毓生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做学问,解决问题的意识非常强烈,这造就了他发现问题的敏锐、推论的扎实、语言准确浅直。这本书抛出的关键性问题就是:为什么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全盘否认传统的思想路径?当这种反传统、科学主义与民族主义冲突时,他们如何处理逻辑上的矛盾、达成自洽?无论是陈独秀,还是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鲁迅,都不能用概而化之的结论去做评判,而应循着他们所处的社会…

对胡适比较严厉

不错。但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提出“创造性的转换”中国传统的同时,只局限于提供仅仅几条抽象理论的指导,缺乏具体可行的方法论指导。我觉得这可能与林的知识结构有关,即在论五四的激烈反传统,居然只以陈胡鲁为例,缺少真正的宏观视野。在思想文化,文学方面的论述,缺乏整体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太显偏颇,新文学是一个“整体”传统,周作人,沈从文等作家及其思想岂可以略过?所以其在理论指导或提出的层面上有…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