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0
(0)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作者:王汎森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出版年:2018-3

页数:388

定价:57.00元

装帧:精装

丛书: 大学堂顶尖学者丛书

ISBN:9787301270295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王汎森教授研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新作。他认为,思想与生活相与交织,不同人群所呈现的思想光谱浓淡不一,思想史研究应致力于刻画历史的复杂性。王汎森教授以此思路探讨近代中国人的存在感受、生命气质、人生态度,灵活调用思想、学术、生活、政治诸种材料,解读从“新民”到“新人”的变化、“主义”的兴起、近代思想中的“未来”、“人的消失”等新鲜议题,呈现出近代中国大变动之中丰富、幽微的心灵世界。

作者简介
 · · · · · ·

王汎森,1958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4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主要从事明清至中国近代的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执拗的低音》等书,均享有盛名。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兼论思想史的层次

第二章 从“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与“政治”

第三章 五四运动与生活世界的变化

第四章 “烦闷”的本质是什么——近代中国的私人领域与“主义”的崛起

第五章 “主义时代”的来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关键发展

第六章 时间感、历史观、思想与社会——进化思想在近代中国

第七章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

第八章 如果把概念想象成一个结构——晚清以来的“复合性思维”

第九章 “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对“地方的近代史”的若干思考

第十章 人的消失?!——兼论20世纪史学中“非个人性历史力量”

附录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出版后记

评论 ······

王汎森先生近年来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的论文合集,作为北大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大学堂顶尖学者丛书”之一推出。这些论文灵活运用各类史料,探讨近现代中国人的科学观、人生观与生命观,同时在此之外,对于思想史和观念史的治史方略与哲学,也进行深入论述。个人最喜欢第一篇跟书名同名的演讲,和最后一篇关于历史研究当中“人”的消失的那篇论文,启发很大。中间部分关于思想场域中的时间感、烦闷感和“未来”概念等论文的论述…

精彩的思辨。所讨论的具体话题与个案分析且不论,我觉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代表着王汎森对以往思想史模式的一种反思,希望从原先抽象的哲学思维辨析,推动转向思想史的生活层面,注重其社会影响力与影响路径。这既标示着他的学术雄心,也相当需要勇气,因为这样的范式转移不仅可能暴露出思想史分析的短板,还可能模糊界限,再往前走是否还是“思想史”?这本书是一个求突破的大胆尝试,可视为其“衰年变法”,为思想史开辟了新的可能…

最终还是把关注点落在了个体的生活世界上。“主义”提供了连接集体与个体的认同工具,也是推动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从哈姆雷特向堂吉诃德转变的力量,思想必须在行动中显现。谈未来的时间观念那章很好,未来的必然性扰乱了对现实与过去的判断,提出了重估历史的要求,将历史统合成一个连贯一致、线性发展的整体,此为历史“新宗教”的诞生。而马列主义的历史观念则是一种进化论和突变论的奇特结合。

私以为本书的价值在于运用了一些新的概念与范式(如转喻,降格,思想与生活结合)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挖的课题(如主义时代,人的消失)梳理了一些被我们忽略的思想史资料。但是本书结构较为松散,且罗列史料多于分析阐释,行文不够简练,存在概念先行的问题。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