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的重庆

0
(0)

汉娜的重庆

作者:[德]傅安娜(JohannaStahl)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原作名:Schreieverstummen

译者:海娆

出版年:2020-8

页数:488

定价:78.00元

装帧:精装

ISBN:9787541155819

内容简介
······

※ 田园诗与悲歌交织的双重世界,一个中德混血女孩记忆中上个世纪的重庆往事

※ 阴影笼罩下真实的重庆大轰炸,再现抗日战争时期,大轰炸前后的重庆

※ 重庆版 《城南旧事》,在波澜中见生活平淡

这是一部自传式回忆录。作为当年德国驻华领事的女儿,作者见证并亲历了重庆从1942年到1952年的历史风云。书中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出发,记录了大时代背景下,她在重庆的童年及少女阶段的生活。既有对城乡生活场景的描写,也有对两江三岸市容的刻画,还有对在渝外国人生活工作的多方叙述,以及对她父母在特殊的年代中挣扎的观察。

这本书的作者早我二十多年,用一双少女的眼睛,敏感而有深度地审视过重庆和那里的人们所遭受的苦难和命运,让我深深地感动。傅安娜这本回忆旧日重庆的书,不可多得,强烈推荐。

——虹影(著名作家)

所有的历史都是回忆。历史有欢乐也有痛苦,只有承认它,接纳它,人才成其为人。不为人知的汉娜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一个完整而生动的人。但她的回忆必须通过翻译才能回到原生地。这也是翻译的意义。感谢海娆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伟大的任务。

——顾彬(德国诗人,汉学家,翻译家)

我与作者同乡、同年,跟德国都有着骨肉亲情,读她的重庆回忆感触尤深。她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旧时的重庆,我推荐今天的重庆人好好读一读她的书,读了你们才知道珍惜新重庆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

——杨武能(翻译家,德国国家功勋奖章获得者,重庆图书馆荣誉馆长)

作者简介
······

傅安娜 (Johanna Stahl),1937年生于重庆,1945-1949年在沙坪坝南开中学上学,1952年全家离开重庆,此后定居德国。本书是她用德语写作的自传式回忆录,德文版于2017年在德国出版。

译者:

海娆,旅德作家、翻译,先后就读于西南大学中文系及 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著有长篇小说《远嫁》《早安重庆》等。

目录
······

前言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有美丽花园的房子

彭家院子

父亲的讲述

佃农一家

我的秘密小世界

婚礼前

中式婚礼

欧式婚礼

上学了

初遇多洛丝

考试成绩不好的后果

到多洛丝家度寒假

城里的战争

侠女黄丽敏

弟弟出生

嫉妒

女疯子

葬礼

到多洛丝家过暑假

阿曼先生

雪人

次进城

在阿曼先生家

花生工厂

教会学校

离别

强盗来了

妈妈又把我打发出去

在苏三孃家

入学考试

南开中学

在家过寒假

和闵晓玲一起度暑假

父亲回家了

神秘的发现

别了,南开

一次严肃的谈话

卖盘子

免费的新学校

家里要办成一所学校

城乡之间

人民大会

糟糕的

后一个外国人

重回花园房

和弟弟在城里

探望母亲

意外的来客

饥饿的日子

获救

再见闵晓玲

准备启程

1952年秋天,长江上

过边境

逗留香港

海船上

后记

评论 ······

在日军长达数年的对陪读重庆的轰炸中,整个城市锻造出了牢不可破的团结,然而,抗战胜利后,故事的节奏急转直下:时代的震动直接波及到了汉娜的跨文化家庭。本书的德文原名Schreie verstummen 呐喊归于沉寂——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了汉娜一家在45~52年的困顿窘迫。作者的父亲亲历一战,吗啡成瘾,曾为希姆莱工作,在中德断交后仍然继续以非官方的形式在重庆进行着外事活动;作者的母亲则是成都的地主“余孽”…

昨日在办公室读完,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回忆录,特别感叹汉娜能够在耄耋之年回忆起十五岁之前的许多事情,大概是重庆这座城市给她留下了太多太多难忘的记忆。江北彭家院子(现在繁华之处竟是曾经的乡下),汉娜在这里度过少女时代。因为父亲居住在市中区域,所以汉娜经常往返于城乡之间。她经历了重庆大轰炸、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等重大事件,乡下的房子在49年后后被没收充公。读到汉娜一家最艰难的时刻,泪流纵横,情不自禁。汉…

惊讶于老太太仍然对当年细节的记忆,同时本书也是原著与译者理想的合作方式。1952年去香港还不是逃港,张爱玲就是在当时离开大陆。很期待能找到一本专门讲述1949到全面封关之间广东口岸研究专著

在《我的父亲》里傅德利的上司是希姆莱,他是德国特工。傅安娜间接见证了重庆大轰炸,直接见证了1949年后运动萌芽。她家很幸运,在大风暴来临之前离开了。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