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的基体 : 与德勒兹探讨电影理论

0
(0)

视觉文化的基体
: 与德勒兹探讨电影理论

作者:[荷]帕特里夏·皮斯特斯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拜德雅

副标题:与德勒兹探讨电影理论

原作名:TheMatrixofVisualCulture:WorkingwithDeleuzeinFilmTheory

译者:刘宇清

出版年:2022-9

页数:424

定价:78.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拜德雅·视觉文化丛书

ISBN:9787568932318

内容简介
······

-编辑推荐-

哲学爱好者不能错过的电影盛宴

电影爱好者不能错过的精神空间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

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一段荡气回肠的感情,

还是,

最终,我们看到了自己?

本书以摄影机之眼,跨越时间,击穿空间,游走于现实与虚拟之间,揭秘元电影世界的万千可能。

从柏格森、斯宾诺莎到拉康和齐泽克,从希区柯克、毕格罗到贝松和昆汀,本书以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概念为纽带,通过悬疑与科幻、凝视与窥探,追问欲望和极乐的本源,回顾人类第一次靠近元宇宙的实践尝试。

爱与恨、男性与女性、权力与抗争、同情与愤怒、卑贱与荒诞,作者把冲突置于刀锋之上,直面影像语言的复杂和残忍。在重新理解电影里的时间与空间的过程中,探索人类、影像和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最终揭秘生命与死亡的意义,以及“人”生而为“人”的主体性。

-内容简介-

早在元宇宙概念进入大众视野之前,电影人就已经开始为创造和探索一个全然不同于日常的精神空间而努力。本书以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概念为纽带,在先锋电影、艺术电影和更加商业化的电影中建立意想不到的连接。从元电影、主体性、暴力、怪诞、女性和音乐等多个角度,作者不断拷问虚拟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真实与虚假之间的关系,在逃逸的无器官身体中,明晰生成的力量。

作者以审慎的态度探讨了德勒兹对电影理论的贡献,建立起赛博空间和精神世界对话的桥梁。根据德勒兹的说法,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可以被描述为元电影的宇宙中。他的影像概念暗示了一种新的摄影机意识。这种摄影机意识决定了我们的自我知觉和世界存在:通过动作-影像、情感-影像和时间-影像,自我的主体性不断在大脑的虚拟屏幕中显现。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移动和变化的视觉文化基体中,影像总是不断以现实和虚拟的状态发挥作用。本书展示了如何在德勒兹的概念框架内讨论电影理论,涉及的经典电影有《惊魂记》、《迷魂记》、《末世纪暴潮》、《奇异的日子》、《搏击俱乐部》和《黑暗中的舞者》等。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帕特里夏•皮斯特斯(Patricia Pisters),阿姆斯特丹大学媒体文化和电影研究专业教授,媒体研究系系主任,荷兰导演协会顾问委员会成员。她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电影哲学、影像本体论、银幕文化的政治性、关于“大脑即屏幕”这一主题的神经科学研究。

-译者简介-

刘宇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影历史、理论与批评。著有《中国电影的历史审思与当下观察》,译有《电影与伦理:被取消的冲突》、《他山之石:海外华语电影研究》(编译)、《纪录片导论》、《让•科克托》、《让•热内》、《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等。

目录
······

总序

致谢

绪论

1 世界作为元电影

2 主体性的物质面

3 电影的暴力政治

4 生成-女性的概念人物和审美形象

5 生成-动物中“感觉的逻辑”

6 声音机器的(解)辖域化力量

结 语

附录A 《电影1》和《电影2》的德勒兹“概念工具箱”

附录B 《电影1》和《电影2》术语表

参考影片

参考文献

索引

评论 ······

先读电影1、2,和生产第11辑,再读这本理解会很好入手,但是这个时候就会发现这本也没有什么好读的……引入精神分析的视角来做比较算是让研究立体化的努力吧
翻译的问题上,就是把“自我持存”都翻译成“坚持生存”不知道是什么道理

有些例子分析得颇为生动,作者对D&G的理论的运用(或者说挪用?)非常娴熟。

译文文笔通畅,但哲学功底不足,涉及到专业名词就力不从心了,屡屡出错。

视觉成了后面听觉的生成?算是对德勒兹理论的简化使用,在分析维度确实有启发性。德勒兹和加塔利著作的强度和解放力带来一种时代风尚。
解域化运动并不意味着我们会进入一个超验的他者,因为所有的装配都是像其他影像一样形成的:他们都虚拟的在记忆中和现实地触动我们现在的感觉,影响我们,感动我们。某种摄影机意识已经进入我们正常的感知,使得我们更容易在时间层之间跳跃,影像包围了我们,我们与影像形成交互,力量、能量、…

皮斯特斯打通了德勒兹的诸多概念用以分析电影,对于理解运用德勒兹的概念还是挺有帮助的。不过德勒兹的概念的内涵意蕴本就是极为浑厚的,用来分析电影绰绰有余,但如果仅仅是为用而用,理论的意义则完全被消磨了。皮斯特斯说,这种分析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精神分析的视角,未免太过大材小用,甚至有把精神分裂分析囿于与精神分析对立的二元局限里。另,“视觉文化”没有怎么看见,最后一章的声音机器倒是颇有几分听觉转向的意思。作者…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