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

0
(0)

长安街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

作者:于水山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程博/于水山

出版年:2016-7

页数:379

定价:59.00

装帧:平装

ISBN:9787108053947

内容简介
······

首都北京的长安街两侧何以有这些建筑物?这些建筑又是以何种观念为基础设计建造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长安街的建筑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在长安街的发展与北京城的改造过程中,政治显然担当了主角。但是,政府制定的文化方针又不得不通过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得以物化实现。想对北京的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全面而平衡的理解,就有必要将政治议程纳入建筑的大叙事之中。

作者简介
······

于水山,1971年生于中国山东招远。199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建筑学学士;199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建筑史硕士;2006年毕业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获艺术史博士。曾先后任职于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和密歇根奥克兰大学。现执教于美国东北大学建筑学院,讲授建筑历史与理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建筑史,旁及日本建筑史、现代建筑理论的文化转译、佛教建筑和文人艺术。出版有关中国建筑、北京城市史、中国建筑史学史、西藏建筑、前卫艺术理论、文人园林和文人艺术的文章和专著。

目录
······

引言

第一章 长安街在城市文脉中的历史

第二章 民族的与现代的:20世纪50年代

第三章 集体创作:1964年长安街规划

第四章 在后现代世界中的现代化:70年代与80年代

第五章 无计划的拼贴:迈向新千年

第六章 长安街与北京城的轴线

结论 全球语境下的长安街

中文版跋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术语表

评论 ······

好學術哇⊙ω⊙

可以作为了解长安街规划建设史的资料看,各种文化理论的分析没有太大意义。尽管80年代以前的建筑存在各种缺陷,但长远来看,真正经得住时间考验,能吸引人不断观察和品味的,还是“十大建筑”和外交公寓这样的作品。80年代以来的建筑,多无足观。

很有价值的一本书,政治、建筑、历史的交叉研究

跟洪长泰的《地标:北京的空间政治》调调和材料都差不多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