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

0
(0)

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

作者:潘玥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装帧:平装

ISBN:9787576500028

内容简介
······

本书基于风土语境,以欧洲18—19世纪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建筑演化为开篇,追溯了风土范畴和语境下的艺术与建筑事件、人物及其影响,探讨了西方相关建筑理论及其语义递变。其中包括对浪漫主义的如画景致、哥特匠艺及工艺美术运动等历史话语的再析,对现代主义萌芽期风土要素的梳理和发挥,研究视角新颖独特。随后作者进一步切入主题,聚焦于1960年代以来,传统观与现代性再次碰撞所产生的风土建筑理论主脉,系统地展现了现代风土理论范式及其内涵的丰富性及文脉关联性,涉及了传统与现代、保护与演进的矛盾性及共生性,因而对国内建筑历史与理论领域相对薄弱的这一方向有拓展意义。

作者在常青院士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和博士后研究,硕士阶段师从卢永毅教授,具备良好的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学养,因而能够熟练而广泛地阅读和理解英文理论原著,在纷繁的理念、视角和范式之间建立关联域,对西方现代主义运动前后,与风土建筑理论与实践语境相关的艺术和建筑领域设计大师、理论家和建筑史家的思想和学说,有独到的评析和诠释,可说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西方现代风土建筑理论的著作。不仅如此,本书还述及了日本和我国风土建筑的典型特征及其与西方影响的关系,对当下国内的城乡风土建筑研究与保护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包含第一、第二、第三章,下篇包含第四章、第五章、结语。上篇追溯风土在西方作为一种现代观念的肇始与流变。

第一章是导论,梗概性地展示现代西方风土建筑观念的生成,回顾西方现代风土建筑代表性文本及其研究旨趣和学科分化,初步追溯西方相关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和思考方法,并提出本书采用的研究架构。

第二章是西方现代风土建筑的理论背景。首先,从探寻早期风土观转变原因的角度出发,考察风土观与民族国家的关系,以英语词源的王室与乡绅结盟背景为例,指出西方政治格局的二元结构,解释西方社会风土建筑之于风雅建筑的整体社会基础。随后从风土观与文化地景的角度,论述了景观审美的价值取向,整合英国和欧陆若干代表性人物及学说,梳理出早期西方现代风土建筑的核心思想和理论类型。将西方风土观在日本的衍生和影响作了初步梳理,涉及了较早受到西方现代风土观念波动影响的日本现代风土建筑的研究理路问题。

第三章是西方现代风土建筑的理论体系。从风土与现代的关系入手,针对启蒙现代性和工业革命对传统风土建筑的冲击,分析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对之前的风土抵抗及启迪。随后对风土建筑的核心理论逐一挖掘,提出以1997年《世界风土建筑百科全书》的完成为标志,风土建筑在西方最终完成学科化过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该章节最后部分,从风土建筑与地域主义这一理论话语的关系入手,以风土现代实践的三种方向析出风土遗产延续的价值论和新风土的在地建构。

为了进一步开拓风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的思考方法,下篇以现代遗产保护话语的介入为主线。

第四章是西方现代风土建筑理论的实践意义,梳理了国际保护语境下风土建成遗产的相关理论,指出结合过往相关建筑保护实践进行讨论的重要意义,随后剖析遗产话语中“文化地景”概念下的风土内涵。以风土建筑与乡村景观的永续为线索,对风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历程做了详细的个案考察,包括日本奈良今井町、日本妻笼宿、英国科兹沃尔德,对上述三地的地域历史、保护理念、政策制定、公众参与、复原技术等进行回顾和梳理,结合国际保护纲领与理论,对如何吸取代表性案例的保护经验,同时贯通西方前期的风土建筑理论积淀成果进行了初步的整合与思考。

第五章是西方风土建筑理论的在地思考与实践。从中国风土建筑研究与国际相关语境的差异上出发,简要回溯了过往的民居研究,引出基于文化地理学的民系方言区与风土建筑谱系研究的关系。从中国乡土建筑与西方风土建筑的语境区分上,论述了源于宗法制度的乡民社会传统聚落与西方乡村聚落的异同。通过实地考察,分析了广州恩宁路地区风土建成遗产的延续实践,初步讨论了中国风土建筑遗产存续实验引发的意义。

在结语部分,从“以实证为基础考察风土演进史实,初步梳理了西方风土理论和实践文献”“以当代风土问题与解决途径为问题意识,诠释和拓展价值认知和保护策略”和“以国际视野逐渐切入中外比较语境下中国风土建筑遗产存续问题的解析”三个方面概述了本书的研究结论和探索方向,对风土建筑的价值与未来存续方式作了展望。

观念的形成是缓慢的过程,任何一个深植于人心的观念的形成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风土建筑这一现代观念的成熟本身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而任何一部观念史,应该注意到承载观念演进的并非机械之物,而是具有生命的鲜活个体,并且总是处于特定地域与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

风土建筑这一话题是写在现代“边缘的”,但也是世界性的,风土是不断给当代带来启示的“超历史性”现象。它的研究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本身又同时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不断被以新的诠释角度定义的过程,其深远的文化振幅痕迹和对社会总体进程的巨大影响也早已远超出以国界为范围的讨论。

本书所初步显示的目标,指向很多领域的跨界合作,进而期待各种背景的读者能从中得到些许参考和启发,能够有决心共同守护好日渐消失的风土建筑遗产并使之存续。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