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防渗之争

0
(0)

圆明园防渗之争

作者:赵永新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年:2021-11-1

页数:360

定价:79.8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20720342

内容简介
······

2005年春,圆明园防渗事件被媒体曝光。这件事前后历时大半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极大地推动了《环保法》,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贯彻实施,堪称我国环保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到底是环保,还是破坏环境?圆明园到底是要建成遗址公园,还是建成一个现代公园?本书全面、生动再现了圆明园防渗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时隔十六年之后,当我们回望圆明园防渗这面镜子时,又能从中看到什么,得到怎样的启示?

作者简介
······

赵永新:笔名柏木钉、李晗冰等,《人民日报》高级记者。1970年生于山东,1992年曲阜师大中文系本科,1995南开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人民日报》工作至今。2007年之前主要从事环境报道,曾获评2005年“首届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之后转为科技报道。著有《三代科学人》《科技创新热点辨析》。

目录
······

序言一 以史为鉴,建设美丽中国

序言二 一部教科书级别的采访笔记

一 前缘今事

引言

一封普通的电子邮件

不欢而散的电话会

要不要采访

二 一进圆明园

初见张正春

自掘坟墓

狐狸尾巴

夕阳残照远瀛观

三 定心丸

外耻内愚

善待圆明园遗址

情况比我想象的还严重

四 采访当事人

内参恐怕不赶趟

大鼻子先生

初见李景奇

防渗是无奈之举

荷花开了会更漂亮

五 一石激起千层浪

争取发独家

反响

六 拆还是不拆

拆除防渗膜不现实

网友的眼睛

似乎谁也没有把圆明园当作文物

六字方针

耳朵机灵着点儿

环保总局叫停

三进圆明园

海淀区叫停

七 听证会前夕

不能就事论事

反思“为时尚早”

听证会揭开面纱

平静中的不平静

八 史无前例的听证会

会未开,场已热

是非利弊之辩

如何处置防渗膜

“过激”的代表

被劝下场的代表

圆明园之外

最后的陈述

两个花絮

听证会只是听证会

九 西区发生了什么

东、西区之分

初识西区真面目

如此“三光”

阳奉阴违

给市领导的信

西区的野餐

一意孤行

孰丑孰美

没有结果的调查

严防死守

十 专家力挺

平路杀出七个专家

要义无反顾

十一 再进西区

一直和专家对着干

西区受阻

柏木钉

遗址是指哪一部分

泽兰堂

沉默

同人的呐喊

再进西区

宁要“资本主义的草”

旧貌换新颜

归途遇蛇

十二 三老说园

圆明园不是摇钱树

圆明园学会

“爱国主义”不能只讲国耻

北海团城的启示

评论 ······

鄱阳湖大坝修建正在经历与05年圆明园防渗工程类似的进程。一旦破坏式建设的惩罚成本低,就会有商人行使少数人利益,圆明园里可以租别墅、开游乐园。过去了十几年,原则到底是开发还是保护,我们还是没想清楚。环保是面向未来的一种事业,公众参与在其中极为重要,不一定要成为专家才能讲话,每天和这些草木、土地、动物、河流相处的我们这些多数的人基于经验的感知,或许是我们手里最好的武器。即使写的有点啰嗦,但真的值得一读…

几乎是出版之后第一时间从朋友那里要来的书。太好看了,尤其是听证会部分,酣畅淋漓。圆明园事件对于我们那批环境科学的学生来说,可能是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而那个时候我们可能并不知道这个事情前前后后有多么难。有人记录下了这些,真好。

昨夜看到1点看了一半,今天下班后一个人在办公室迫不及待读完的书。
作为曾经的环境保护志愿者,如今给学生讲公共参与的老师,感慨这16年来的生态文明、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环保组织、政府决策的全方位变化,不变的则是精英与大众审美、自由与保守观念、利益复杂的决策所必然形成的冲突。
感性而言,一直觉得北京城的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建设治理,本可以做的比现在好上千百倍。

理,越辩越明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