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犹闻读书声 : 中国教育1912─1937

0
(0)

乱世犹闻读书声
: 中国教育1912─1937

作者:张兴龙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中国教育1912─1937

出版年:2013-11

页数:332

定价:32.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308121743

内容简介
······

一切对民国教育的叙事,都应该注意“活着的民国教育”,即在教育史上的意义,特别是对当下教育的影响。《乱世犹闻读书声:中国教育1912─1937》正是通过展现蔡元培、马相伯、鲁迅等8位先生在教育上的亲身诠释、梳理中国现代教育在1912─1937年26年间的发展路程,追慕远风,透析当下。作者认为,唯有如此,我们对民国教育的追溯和探索,才能对时下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有所补益,我们的读史,才能真正达到“以见知隐、以往知来”的目的。

现今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学制是如何来的?是谁创办了第一所“育才”学校?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方面的意义又是什么?女子争取平等教育又有着怎样艰辛的过程?……诸多问题,开卷即可解疑。

———————–

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清华大学“终身校长”)

强国之道,不在强兵,而在强民。强民之道,唯在养成健全之个人。

──蒋梦麟(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

民国时好多大学,好多教育家,好多大师,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两弹一星的院士、专家、数得出来的大师都是民国培养的,至少是民国培养的大师培养的。

──许纪霖(著名史学家)

怀念民国不是怀旧,而是一种寻找。当我们回望民国的时候,是要寻找一种可以依赖的资源,一种可以依赖的本土资源,因为从晚清到民国的半个世纪当中,我们的前人立下了一些规范,创造了一些可以让我们今天重新接上的传统。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

理解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必须关注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我看来,知识的真正确立与有效传播,必须借助教育才能完成。所以,关心中国未来的读书人,都应该关心教育问题。……必须承认,从晚清到民国,很多人是抱着“教育救国”的观念来从事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对他们来说,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更是理想。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作者简介
······

张兴龙,男,江苏连云港人。文学博士、博士后、兼职研究员、作家。主要研究文化学,已出版专著多部。

目录
······

第一部 1912─1919:枪炮喧嚣后,整饬教育待从头

[ 一]1912 年:“壬子癸丑学制”的前前后后 3

| 民国教育人物 | 蔡元培:翰林前传 23

[ 二]1915 年:逆流与乱象 33

[ 三]1917 年:风流云散的北大 53

| 民国教育人物 | 马相伯:国之大老 70

[ 四]1919 年: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改革 79

| 民国教育人物 | 鲁迅:民族魂魄归何处 94

第二部 1920─1927:西学东渐,新教育运动的本土化

[ 一]1922 年:青山遮不住的新学制 103

| 民国教育人物 | 张伯苓:永远的南开校长 122

[ 二]1925 年:职业教育的洪流 133

| 民国教育人物 | 王国维:超越滚滚红尘的诗意 147

[ 三]1926 年:定县实验 156

| 民国教育人物 | 晏阳初:平民教育之父 172

第三部 1928─1937:二水分流,党化教育下的两张面孔

一]1928 年:女子高等教育“双城记” 181

[ 二]1929 年:三民主义教育狂潮 197

| 民国教育人物 | 罗家伦:徘徊在学术独立与政治涉入之间 211

[ 三]1936 年:生活教育 219

| 民国教育人物 | 陶行知:两千年后的孔子 233

后 记 239

评论 ······

充满知识分子精英的文人情怀,当段子瞅还成,学理性较弱

自我的教育是一场修行,而国民教育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系统工程。
少的一星是因为作者,应该深挖几分,并能够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想。

虽然差不多一百年过去了,但从中仍然可以看见很多现在教育的影子,无用有用之学,专才与全才的矛盾,职业教育与理论教育,博士大学生下乡等等

绝对好书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