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生存研究 : 虚拟生存研究

0
(0)

虚拟生存研究
: 虚拟生存研究

作者:郑元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虚拟生存研究

出版年:2012-4-1

页数:228

定价:48.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博士文库

ISBN:9787509731857

内容简介
······

《虚拟生存研究》指出,必须确定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各自的边界和合理范围,寻求并保持虚拟与现实的共生、和谐与平衡,有效消除虚拟生存可能造成的“混沌”与失序,最终使人类的虚拟生存纳入正常的生活轨道。网络化生存亦即虚拟生存作为现实生存的延伸、丰富与拓展正逐步成为人们的一种选择与必需。然而,虚拟生存不可避免地带有技术化的弊端。

技术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展示与建构。当代,虚拟技术与互联网最显著的价值在于它们奠基、架构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巨型生活用具和另类生存时空。生活“网络化”这种极具现代性的生存方式——虚拟生存——作为现实生存的延伸、丰富与拓展正逐步成为人们的一种选择与必需。虚拟实在是现实世界的扩展和演绎,是真实世界的缩影和凝聚,是波普尔“世界3”的当代拓展。虚拟身份和虚拟交往等网络符号互动将卡西尔的“人是符号动物”的理论推进到了符号实践形态,证明了人类虚拟生存的实质是基于网络虚拟技术的符号化存在及其体验。人类自觉地借助虚拟技术、互联网展示生存的智慧和超越性的诉求,扩大人类生存的自由度,实现对现实生存的跃迁。虚拟生存与现代性有着内在的关联。虚拟生存所呈现的现代性并不是现实社会现代性的简单移植、翻版和虚拟化,而是对既有现代性的一种聚合与重构,创造出全新的网络理性和虚拟主体性。然而,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虚拟生存不可避免地带有技术化的弊端,使得现代性本身的生存悖论更加凸显,更加深刻地显示了现代性视野下生存的关键问题。虚拟生存的内在矛盾不仅是虚拟社区各种矛盾的“扩大化”的表现形态,在实质上还是对人类现实生存矛盾的折射与反映,蕴涵着并可能进一步导致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实际上,虚拟生存的内在矛盾源于现实社会,各种虚拟关系的主体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的现实的人。和谐社会既包括现实社会的和谐,也包括虚拟社会的和谐。实现虚一实和谐是网络时代的重要价值目标。网络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理性折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为此,必须确定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各自的边界和合理范围,抵制虚拟空间的诱惑,不能完全把虚拟当现实,更不能将现实当虚拟。必须以现实生存为依托,以虚拟生存作补充、丰富和拓展,构建一个“多元化”、“宽容性”、“秩序化”的认同机制和新模式,促进虚拟认同与现实认同的兼容、平衡与互补,洞悉其中的规则,践行各自的规范,共同促进互联网的认同与诚信建设,寻求并保持虚拟与现实的共生、和谐与平衡。最终使人类的虚拟生存纳入正常的生活轨道,有效地消除虚拟实在可能造成的“混沌”与失序,改善现实条件以促进实现虚一实共生、和谐互动,实现网络环境下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社会关系更加丰富以及人的“类本质”的全面发展。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