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兰传

0
(0)

策兰传

作者:【德】沃夫冈·埃梅里希

出版社:雅众文化丨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雅众文化

译者:梁晶晶

出版年:2022-1

页数:264

定价:65.00元

装帧:精装

丛书:雅众·传记

ISBN:9787305246715

内容简介
······

★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诗人,被誉为“里尔克之后最伟大的德语诗人”

★乔治·斯坦纳称策兰的诗为“德国诗歌(也许是现代欧洲)的最高峰”

★备受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阿多诺、哈贝马斯、君特·格拉斯、布朗肖等思想家和文学家推崇

★经典生平研究传记简体中文版初次出版,经德国洛夫特(Rowohlt)出版社授权,收录多幅珍贵历史照片

【内容简介】

策兰:我处在与我的读者相异的时空层面,他们只能远远地解读我,他们无法将我把握,他们握住的只是我们之间的栅栏。

保罗·策兰,二战后影响深远的德语诗人,1920 年生于切尔诺维茨的一个犹太家庭,父母于1943 年相继死于纳粹集中营,他本人于1944 年踏上流亡之途。策兰曾辗转于多个城市,最终定居巴黎。他余生都在历史和记忆的阴影下写作。1970 年4 月的一个夜晚,策兰于巴黎塞纳河投河自尽。

策兰的伤痛体验始终伴随着他,这些体验如何见诸于他的诗作?我们又是否应该将策兰的诗歌与生平区别看待?策兰研究专家沃夫冈·埃梅里希教授,以其扎实的学术研究、准确的叙事、至诚的情感,讲述了策兰跌宕的一生,他通过对策兰人生经历、创作历程、情感生活、文学事件的巧妙编织,真切地展现了策兰悲恸的个人史,以及二十世纪的创伤历史。

【媒体推荐】

在当代德语密闭式写作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保罗·策兰那里,所谓密闭式的经验内涵完全被颠覆。面对着苦难,面对着既拒绝经验式的感知又拒绝被升华的苦难,艺术感到羞耻,这羞耻完全渗透在策兰的诗里。他的诗欲以沉默道出极度的惊恐,其间所含的真则化作一种负像。

——特奥多·W. 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美学理论》,1969 年

[保罗·策兰]站在最前面,却常回避与人交往。我了解他的一切,也知道那深重的危机。他由此成就了自己,最大限度地成就了自己。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致格哈德·鲍曼书》,1967 年6 月23 日

再没有谁的诗歌比他的诗歌更加愤怒,再没有什么诗歌像这样完完全全从苦难中获得灵感。策兰从未停止与过往这条恶龙的对峙。最终,它还是将他吞噬。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流亡的诗学》,1983 年

通过语言上的极度张力与极度减缩,那些在此地向我们言说之物走向我们,它们走向我们,须得坚守那些在自身意义之外还有别样追求的相互纠结的词,那些仅有一定指向而从今开始相互联系的词,通过坚守这样的词并将它们相联合,而非统一,并使它们相互关联起来。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最后一个言说者》,1984 年

在很多事情上我要感谢保罗·策兰:激励、分歧、有关孤独的概念,还有有关奥斯维辛还未终结的认识。他的帮助从来就不是直接的,而是存于弦外之音,就像公园中的漫步。

——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奥斯维辛后的写作》,法兰克福诗学讲座,1990 年

携着墓志铭《死亡赋格》,他第一次在我们中登场,携着那些光辉而又晦暗,那些漫行直至夜之尽头的词。在这些诗中,那个“我”弃绝了暴力的表述,弃绝了强索的威望。这威望,他只通过唯一的请求而获得:将我变得苦涩吧,也将我列入此列……那曾经苦涩、萦绕不去的东西……

——英格柏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法兰克福诗学讲座,1959 年

作者简介
······

沃夫冈·埃梅里希 | Wolfgang Emmerich

1941 年生于德国萨克森州西部的开姆尼茨,1968 年起任教于德国图宾根大学,1978 年起任德国不莱梅大学近代文学与文化史教授,亦在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地的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沃夫冈·埃梅里希专研德国文学、历史与哲学,他在日耳曼语言文学、民俗学史、前东德文学等领域均有著述出版。

梁晶晶 | 译者

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讲师,曾以策兰诗学及生平为题撰写博士和硕士论文。

目录
······

导言

“……以纪念他的资讯码”

时间与空间——属于诗的与属于诗人的

青少年时代

第一章 切尔诺维茨的少年时代

布科维纳 1920— 1940

第二章 母亲的语言——凶手的语言

1941— 1945

第三章 从安彻尔到策兰

布加勒斯特 1945— 1947

第四章 “我们相爱如罂粟与记忆”

维也纳 1947— 1948

巴黎 Ⅰ

第五章 从“美的诗”到“灰色的语言”

巴黎 1948— 1958

第六章 “我是那个不存在的人”

德国的,犹太的,俄国的 1958— 1963

巴黎 Ⅱ

第七章 “……一粒呼吸结晶,/ 你不容辩驳的/ 见证”

1963— 1967

第八章 “……说,耶路撒冷它在”

巴黎 1968 年5 月—以色列 1969 年10 月

第九章 “……我定是日益向着我的深渊坠落下去”

1969 年末— 1970 年春

策兰年表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评论 ······

激起重读诗歌的热情。

在书店坐到打烊读完了这本。比之前读的那本策兰传记好,可以找时间再对照一下,也有点可惜作者史料齐全功底扎实但没继续深入写下去(但以这个篇幅来说可以说精悍了)读这本仿佛手握往策兰诗歌,尤其是后期诗的通行证,以前连门朝哪儿开都不知道,感觉每一行诗都在散发拒绝与读者交流的意味。他早期的诗还是有些美丽、浪漫的情调的,但奥斯维辛后策兰致力于把他的经历传达出去,他的语言风格也产生变化,由此诞生了很多密封、锁闭式…

翻译很好

知者之言。埃梅里希对资料的搜集、整理是经过筛选和消化的,因此能在译入汉语后16万字的篇幅内即对一些读者十分关心的问题给出可称有力的观点,而从第五章开始,他对策兰的心理状况、其诗作及观念的诠释更是表现出极高的同理心和认知能力。思考策兰之死时,我想到另一位自杀的诗人普拉斯,她在Crossing the water中同样陷入了一种无从摆脱的死亡暗示中。二者有一些差异,让我感到策兰是精神上被摧毁了,而普拉…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