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屠刀为邻 : 幸存者、刽子手与卢旺达大屠杀的记忆

0
(0)

与屠刀为邻
: 幸存者、刽子手与卢旺达大屠杀的记忆

作者:[法]让·哈茨菲尔德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副标题:幸存者、刽子手与卢旺达大屠杀的记忆

原作名:AuprèsdesMachettes:LaTrilogieduGenocideRwandais

译者:龙云/孙旋

出版年:2022-3

页数:592

定价:118.00元

装帧:精装

丛书:理想国译丛

ISBN:9787547741719

内容简介
······

★ 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经典作品,屡获国际殊荣和读者赞誉

★持续十四年实地调查,关注屠杀惨剧的第一现场和劫后余波

★集合数十位当事人的口述文字,同时记录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声音

★ 还原不含杂音的事实真相,直面人性的幽微之处

发生在卢旺达小镇尼亚马塔的大屠杀开始于1994年4 月11日上午11点,一直持续到5月14日下午2点。这期间的每一天,从上午9点30分到下午4点,胡图族民兵和平民在尼亚马塔的山岗上屠杀图西人。当地约六万名图西人,有近五万死于屠刀之下。

在这场屠杀中,杀人者与被杀者彼此并不陌生。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是邻居、同事、朋友、爱侣甚至家人。有的胡图人前一天还曾和图西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可一夜之间,他们就拿起了屠刀,有组织地对所有图西人展开屠杀。一部分图西人钻进沼泽、树林和山上,每天像猎物躲避猎人似的逃命,白天吃生食、喝露水,晚上睡在泥浆里,好不容易才活到了屠杀结束。然而,当他们回到镇上,却发现刽子手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得像从前一样,和这些胡图人继续生活在一起……

大屠杀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胡图人为什么要这样屠杀图西人?屠杀过后,他们该如何继续生活?带着这些问题,哈茨菲尔德来到卢旺达,住在当地人身边,经过长达十四年的走访调查,采访了众多幸存者和屠杀者,力图从多个角度还原大屠杀的真相,理解这场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浩劫。

「名家推荐」

哈茨菲尔德笔下那些独一无二的声音迫使我们去直面不可想象、不能想象之事。弄清卢旺达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可我们没有权利就此逃避它,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有道德的成年人理应肩负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哈茨菲尔德的这本书。

——苏珊·桑塔格

哈茨菲尔德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卢旺达大屠杀刽子手们的声音,读来令人痛心。它又一次提醒了我们:人类完全有可能做出毫无人性之事。

——菲利普·古雷维奇,《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作者

让·哈茨菲尔德的“卢旺达大屠杀三部曲”细致地观察和记录了卢旺达东南部一个小镇的幸存者与屠杀者在屠杀之后的记忆与生活。作者堪称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法国作家之一,他的身影虽然很少出现在书中,但他的文字足以彰显他那伟大的灵魂。这部作品以微妙的语言,运用口述史这种看似古老原始的方式,使人性剥去一切掩饰,显露出最核心、最幽暗的角落。

——《纽约客》

书中的每一段讲述都同样痛彻心扉,每一个声音都独一无二。若是在别人手里,它们可能只是一些零散收集的故事,但哈茨菲尔德把这些故事汇聚起来,赋予它们以力量,迫使人们对这个时代的种族灭绝做出积极的回应。

——《出版人周刊》

作者简介
······

让·哈茨菲尔德(Jean Hatzfeld):法国作家。曾作为《解放报》战地记者广泛活动于德国、波兰、罗马尼亚等欧洲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前往黎巴嫩、以色列和伊拉克等国家报道当地战乱;1994年,他前往卢旺达,开始调查和报道大屠杀及其后果,经过十四年的时间完成了“卢旺达大屠杀三部曲”,陆续获得2001年法国文化奖、2003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以及2007年法国美第奇奖和国际记者联合奖。

目录
······

第一部 赤裸生命

引 言

01 尼亚马塔的清晨

02 两个集市

03 布盖塞拉的道路

04 基本戈山区

05 里拉琴形状的牛角

06 寡妇之家

07 金合欢下的载客自行车

08 主干道上的一家店

09 里利马监狱

10 秘密逃亡

11 纪念馆的陈列架

12 途中的说明

13 克洛迪娜的土墙铁皮房

14 “永久”的黄昏

第二部 屠刀一季

15 清晨

16 组织

17 三座山丘

18 第一次

19 小团体

20 学习杀人

21 团队精神

22 好恶

23 付诸行动

24 农活

25 熟人屠杀

26 惩罚

27 关于金属板的遐思

28 抢掠

29 封闭的空间

30 村子里的庆祝

31 人情网络的绝迹

32 女人

33 追求正义

34 熟人

35 牢狱之墙

36 痛苦

37 身强体健

38 上帝无处不在?

39 金合欢下的长椅

40 内疚和悔恨

41 约瑟夫—德西雷·比泰洛

42 组织者

43 公房背后

44 生活重新开始

45 关于宽恕的交易

46 宽恕

47 高贵的气质

48 对图西人的仇恨

49 非正常的杀戮

50 不要宣之于口的话

51 杀手眼中的死亡

人物生平及判决结果

第三部 羚羊战略

52 还有问题吗?

53 高唱颂歌的大队伍

54 宿命的神启

55 在主干道上

56 说什么呢?

57 不仅仅是一个画面

58 与死亡和死者为伍

59 鸟儿啁啾

60 这不公正

61 巫术

62 非洲的黑色观念

63 明显的伤痕

64 繁星满天

65 上帝不离不弃

66 皮奥和若西亚娜

67 让他们和解吧

68 曾经美好的日子

69 从那边带回了什么?

卢旺达大屠杀年表

评论 ······

令人呼吸困难的阅读

part 1幸存者的自述,会想起《少年凯歌》里的疯狂以及当下看见的各种仇恨言论,让人难过,却又很可悲的有一份理解。part 2杀手们的自述,生理上感到恶心,尤其是胡图族的女性杀图西族的少女、婴儿,胡图族的青少年参与到屠杀。十之八九的人,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屠杀了图西族80万人后,200万胡图族整齐划一的奔逃至刚果、乌干达,都是输家。上层的人,可以出钱请杀手,自己并不染指,轻松规避罪恶;永远是底层的人…

这实景是人类的世界。这不是人类的世界。

印象较深的是,作者说到,无论是拒绝屠杀犹太人的德国兵,还是拒绝屠杀图西人的胡图人,基本都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换言之,不作恶的代价并不大,但大多数成员还是自觉选择了作恶。大多数刽子手,事后回忆自己的行凶情景时,心情是平静的,他们依然兴致勃勃地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并不像好莱坞电影里常演的,作恶者整个余生都活在负罪感的阴影下,饱受良心折磨,生不如死。他们不需要救赎,也不需要原谅,因为他们从未怪罪过自己。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