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 : 开悟之旅

0
(0)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
: 开悟之旅

作者:鈴木大拙貞太郎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副标题:开悟之旅

出版年:2017-2

页数:288

定价:42.80

装帧:平装

ISBN:9787544366281

内容简介
······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以开悟为主要目标,综述公案的参究。在铃木大拙看来,公案参究是一种求悟的手段,是现代禅修的要件,更是禅学能够延伸到今天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铃木大拙在书中重点论述了公案参究与禅悟、念佛之间的关系,以及公案参究对禅悟的促进作用等。铃木大拙对于禅悟的见解,是对参禅者进行的透彻提点,依此修习,可以拨云见月,廓然开悟。

我的学识渊博的朋友——前日本京都大谷大学教授铃木大拙博士,近30年来,一直都在做着向西方人士解说和介绍禅的工作…… 作为他的一个朋友和研究中国思想的历史学者,我一直以热烈的兴趣注视着铃木的著作。

——胡适一代文化巨匠

铃木大拙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想表达的。

——马丁•海德格尔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静定即天台之止,禅家之定,铃木谓之禅那。虑是天台之观,禅家之慧,铃木谓之般若。

——钱穆 当代著名国学大师

铃木大拙只手将禅带到了西方,这个移植的历史重要性,可媲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

——理查德•贝克 美国禅宗研究者

铃木大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一位思想家。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是一位少见的坚持到底的人物。他用九十年的生涯专注于把握人的整体性,这不是一般哲学家、思想家所能做到的。他通过自己的局部探究,完成了他的人生任务,走完了他应走的历程。他不是所谓的学者。但是,他按照自己的意图,从根本上彻悟了一般学者所不能做到的一切。

——玉城康四郎 日本学者

作者简介
······

铃木大拙(1870~1966)日本当代禅学大师,世界禅学权威,人类灵魂的导师。

早年曾跟随今北洪川与释宗演两位著名禅师学禅,研究禅宗思想及华严、净土等佛教思想。游历美、欧期间著述了大量禅学著作,成为接引西方人亲近禅宗的入门阶梯。由于他对禅学的宣扬,西方世界开始对东方禅学产生兴趣,东方人对佛教也再度关注,因而他又被誉为“世界的禅者”。

他的禅学思想对东西方世界带来了持续影响,使得禅学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思想潮流。

禅宗为西方思想史注入新鲜内容,使整个西方文化史发生了转变。为当时由于战争创伤而陷入迷茫与颓废的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抚慰。

在东方,他曾就中国禅学史与胡适展开激烈辩论,并得到胡适的大加赞赏。而作为新儒家代表的钱穆先生也深受其影响。

主要著作有铃木大拙禅论集系列、《禅是什么》《禅学入门》《禅生活》《禅与精神分析》等。

目录
······

译序

编者序

初版序言

第一篇 公案的考究— 一种求悟的手段

第一部分

一、超于知识的经验—禅悟

二、禅悟的意义

三、禅悟的主要特性

四、悟前的心理经历—实例数则

五、禅悟的决定因素

六、禅悟的心路历程与内容

七、早期禅修所用的法门

八、公案制的发展及其意义

九、公案参究的实际指导

十、公案参究的各种通则

十一、现身说法谈参禅

十二、疑情的要义与功能

附录:示参禅偈十首

第二部分

一、公案的参究与念佛

二、念佛与称名

三、称名的价值

四、称名的心理与公案参究的关系

五、念佛的目的是什么?

六、念佛的神秘与名号的称颂

七、经验与理论的建立

八、白隐禅师对参禅与念佛的看法

附录:十八则参悟经验

第二篇 两部禅学教科书—《碧岩集》与《无门关》

一、碧岩集

二、《碧岩集》第五十五则:道吾渐源吊慰

三、无门关

第三篇 佛教生活中的被动性

引言

一、业的教义

二、佛教罪业观的发展

三、被动或受动的心理

四、被动与忍辱

五、祈祷与念佛

六、被动或受动在佛徒生活中的圆成

第四篇 十牛图、颂

一、见性成佛与十牛图、颂

二、十牛图、颂—牧灵的十个阶段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试读
······

由此可见,悟是禅的全部。禅以悟为始,以悟为终。没有悟,就没有禅。正如某位禅师所宣称的一样:“悟是禅的尺度。”悟并不是一种纯然的寂静镇定状态,而是一种含有知性意味的内证经验;意识的相对境域之中,须有某种觉醒,从吾人的日常经验之中转过身来。它在大乘佛教中叫做parāvtitti9,意谓在意识的基底“转回”或“翻过”。一个人的整个心灵结构由此而有一番彻底的转变。一种悟的见地…

  • 禅悟的意义
  • 禅悟的心路历程与内容

评论 ······

第一次中文出版铃木大拙的禅论集,对于公案和开悟讲得非常透彻,剩下自己去体悟吧,至于后面佛教的被动型和其他宗教经验的论述,有点偏离,离禅宗精神扯远了。静寂主义及坐禅都不是真正开悟的必须。

疑情: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禅和哲学的根本差别是,前者是以内在神秘体验为基石的,并且强调放弃世间的知识学问。印度佛教强调的业力(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和阿德勒心理学中的结果论很像?佛教所说的罪是个人主义的局限性,需认识到个体不存在、加之一点佛性和竭尽全力的努力才能解脱。禅宗里所谓的信仰,就是活着本身空性生活(是否理解为任何东西流进视作我的容器,都可以立刻被理解接纳,其影响也不堵塞?)。

慢慢练习接受并允许事情发生

本来读这本书之前,是想了解下别人是怎么开悟,以此来强化自己的思绪。然而作者用了一些不太能说服我的话语,比如拉扯古人对宇宙的了解,这就有点强行加戏了,几百年前的人,远不知道宇宙有多大,甚至只能猜测地球外有什么。
有一些可以拓展出去的思考点。但总体来说不及预期。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