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败者 : 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1917-1923

0
(0)

战败者
: 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1917-1923

作者:[德]罗伯特·格瓦特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1917-1923

原作名:TheVanquished:WhytheFirstWorldWarFailedtoEnd,1917-1923

译者:朱任东

出版年:2017-10

页数:410

定价:68.00

装帧:精装

ISBN:9787544769471

内容简介
······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来说,1918年11月11日即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而对于战败国来说,它却是一场巨大暴力灾难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性并不只是西线残酷的战斗,而是其所导致的毁灭性后果,即在战后爆发冲突的地区,人们被革命、大屠杀、种族清洗和不断升级的军事冲突彻底野蛮化了。1917年至1923年间,遍布中欧、东欧和东南欧的暴力冲突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而正是在这样的战争废墟上,极端意识形态开始形成,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分别在意大利和德国取得胜利,并由此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虽已过去百年,但其直接后果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困扰着世界。

《战败者》是一部极具创见性和扣人心弦的历史著作,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作者在二者之间实现了较好的平衡。作者通过多个语种的丰富史料,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及欧洲多个国家的暴力冲突的完整图景。作者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和平条约的签署,并未解决困扰欧洲诸多国家的民族和边界问题,战败国国内及国家间持续数年的暴力冲突,为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等极端意识形态在欧洲的孕育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并最终引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完整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历史,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动荡的历史,更有利于加深对当下中东乱局的认知。

作者简介
······

罗伯特·格瓦特(Robert Gerwarth),现为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现代历史学教授、战争研究中心主任。硕士毕业于德国洪堡大学,主修历史和政治科学,之后在牛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获得该校的博士后研究资助,主攻欧洲史,尤其是德国史。格瓦特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巴黎政治大学进行项目研究和讲学,著有《俾斯麦神话》《希特勒的刽子手》等,《战败者》是其2016年出版的最新力作。

目录
······

导言

第一部分战败

1 一次春天的火车之旅

2 俄国革命

3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

4 胜利的滋味

5 命运逆转

第二部分革命与反革命

6 战争没有结束

7 俄国内战

8 民主的大胜

9 激进化

10 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恐惧与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第三部分帝国的崩溃

11 潘多拉的魔盒:巴黎和帝国的问题

12 重塑中东欧

13 败者遭殃

14 阜姆

15 从士麦那到洛桑

结语:“战后时期”与欧洲20世纪中叶的危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评论 ······

“当他们告诉我们战争已经结束时,我们笑了,因为我们就是战争。它的火焰在我们当中继续燃烧,它被炽热而可怖的毁灭之光环绕着,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行动中。我们遵从内心的召唤,踏上战后的战场……”—Friedrich Wilhelm Heinz, Sprengstoff (1930)

这本书的真正意义在于指出了凡尔赛和约和二战之间的关系,但又不同于两战之间法西斯分子对凡尔赛的一边倒的抨击。以及拒绝了把中欧和东欧帝国的崩溃看作是民族觉醒的必然的传统的陈词滥调。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于中欧东欧的血腥历史,其值得人类铭记的程度不亚于两次世界大战本身。格瓦特用这本书告诉我们在那个时代不仅仅只有布尔什维克一种乌托邦,民族自决背后的民族主义同样也是一种乌托邦,那段血腥的历史恰恰就是两种乌托邦实践的历史。当代人在反思共产主义的时候往往把民族主义视为理所当然,这是非常致命的。反思民族主义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重新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过去被称为“民族监狱”的帝国体制,在维持国内和…

1922年9月,士麦那城(今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伊兹密尔),西临爱琴海,奥斯曼帝国时最繁华的城市,伊斯兰和基督徒一直相安无事,1919-1922年间,希腊军队进攻该城屠戮伊斯兰人员,当凯末尔战胜希腊人挥师进入士麦那的那天,城里的基督徒开始恐慌,果不其然,随着东正教大主教被活活残杀之后席卷全城的大屠杀开始了,基督徒难民逃亡海边但协约国船只不提供援助,听任他们滔海自尽或被杀害;海明威记录之,丘吉尔谴责之。…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