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中西 : 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0
(0)

会通中西
: 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作者:章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出版年:2019-2

定价:118.00元

装帧:精装

丛书: 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

ISBN:9787520139038

内容简介
 · · · · · ·

“变”乃近代中国历史的基调所在,其中极为显著且影响至今的,无疑即是以分科为标识的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包括物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一系列今日统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近代学科知识体系,即逐渐为中国社会所接纳,并摈弃了以“六艺”为核心、以“四科”为基本框架的“中学”分类体系。影响所及,中国社会有关现实世界及社会理念合法性论证的基础,也渐次脱离传统中国的“学术资源”,转而采纳近代学科知识所提供的“知识资源”。故此,基于近代学科知识成长的视野审视近代中国的历史,也自有其必要性。本书的中心旨趣,即是以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学”与“西学”的会通为切入点,并藉此把握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作者简介
 · · · · · ·

1964年10月生于四川。1989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获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专业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8年于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曾任历史副系主任、系主任,现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国史组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科组副主任委员。

目录
 · · · · · ·

自序/i

引论 近代中国学科知识的成长:历史的维度/001

一 “西学东渐”历史图景的塑造/004

二 并非“已知”的西方学科知识形成的背景/030

三 “日本因素”的呈现及其意义/036

四 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本土的作用/051

五 塑造近代历史的物质因素、技术背景/058

第一章 “西学门径”的探讨:学科次第之论辩及其意义/069

一 “穷理学为百学之门”/071

二 学科论述的转向:格致之学的内涵/082

三 “采西学”:学科次第问题的浮现/093

四 学科次第与“西学门径”/113

第二章 “中西学门径”:“体用”之辨的学科史意义/129

一 中西初识时围绕知识“本原”的辨析/131

二 新教传教士“援西入中”之策略/142

三 “中学”与“西学”:“中体西用”论浮现的背景/150

四 近代学科知识的“普世性”与“现代性”/162

五 学科规划与体用论/174

第三章 学、政、教:中学、西学之分与合/192

一 “西政”“西学”无关“西教”/194

二 “政”与“艺”:接引西学的变奏/220

三 “学”与“术”:由分到合/238

四 无法替代“政”与“教”的“学”/251

第四章 西学、东学书籍的“汇编”及“知识再生产”/258

一 西学“汇编”:知识的编辑与复制/265

二 西学“汇编”资料的多种形态/274

三 “经世文编”中的西学/306

四 报章媒介作为西学的载体/317

五 西学知识编纂:形式与内容/330

第五章 科举改制与“策问”:接引西学的特殊机制/340

一 科举改革与“策问”/342

二 “策论”:对新式知识之接引/356

三 “策问”资料的编辑与出版/373

四 “策问”资料所呈现的西学/390

第六章 质疑“现代性”:晚清中国士人“阅读世界”之一瞥/408

一 “睁眼看世界”:阅读西书之肇端/411

二 接受西学:“纵向”与“横向”的限制/419

三 引导下的“阅读”:课艺提供的例证/429

四 日记:私人的阅读/448

五 理解“现代性”的屏障/465

结语/472

征引文献/495

索引/520

“会通中西”试读
 · · · · · ·

“海上通商,开辟一大变,中国道不行也。道在天地,无中外,无殊同,地偏者俗异,俗异者教异,教异者势必极,势极而后必一反于道天也。”这番话,是一位学子在回答时任湖南学政的江标所出课艺时给出的答案。同样是针对“道”,王国维1924年在一篇文字中则阐述了这样的看法:“自三代至于近世,道出于一而已。泰西通商以后,西学西政之书输入中国,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乃出于二。光…

  • 自  序
(查看全部试读)

评论 ······

““变”乃近代中国历史的基调所在,其中极为显著且影响至今的,无疑即是以分科为标识的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包括物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一系列今日统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近代学科知识体系,即逐渐为中国社会所接纳,并摈弃了以“六艺”为核心、以“四科”为基本框架的“中学”分类体系。影响所及,中国社会有关现实世界及社会理念合法性论证的基础,也渐次脱离传统中国的“学术资源”…

论据充盈,但论理的节奏往往被“详后”打断,显得有些文气不足。第一章大概是后写的,其中若干章节后书都有重复。整体感觉比较平…… 但也确实可见著者的积累和功力

感觉就是一句话:随时间流逝,逐渐放弃华夏中心观念式的中/西学、国别性、道/器、体/用等概念,接受自己是万千民族国家中普通甚至是落后鄙夷的一员,因而转而使用普世性、新/旧学、分科等概念。剩下的就是利用各种史料,勾勒一下线条的工作。
一堆「不宁唯是」后面跟一堆相关性没那么强的理论,看着头痛。

可以看作是这几年西学东渐研究向新文化史转向的代表作了 读完还是蛮有启发的 印象最深的是近代学科出现对打破体用论的作用、新学的出现标志着知识褪去民族主义趋于普世性、分类的变化折射出的观念变化等等 研究要努力发现对立中的统一。感觉就是对章门这几年关注点的一个统括式总结(孙青、曹南屏等等,不过书里引用的很少?)对西方阅读史研究的套用有点明显 或许近代中国的知识社会形态可以用新的结构来组织呢?然后就是大师…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