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壁之围 : 一战中的德国和奥匈帝国

0
(0)

铁壁之围
: 一战中的德国和奥匈帝国

作者:[英]亚历山大·沃森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副标题:一战中的德国和奥匈帝国

原作名:RingofSteel:GermanyAndAustria-HungaryAtWar,1914-1918

译者:宋昊

出版年:2020-12

页数:736

定价:138.00元

装帧:精装

丛书:汗青堂

ISBN:9787510895845

内容简介
······

沃尔夫森历史奖、古根海姆-莱尔曼奖军事史奖、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2015年英国陆军年度军事图书、2014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历史图书、2014年《新政治家》年度图书

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视角看向第一次世界大战

◎ 编辑推荐

☆以一战战败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角度呈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普通民众在这场战争中的体验

☆将可靠的资料与生动的描述相互结合,将政治、外交、军事历史与社会历史融为一体

☆在字里行间展现中欧社会经历的变迁,引人思考一战的有害遗产

◎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同盟国认为己方有望轻松获胜。但是,随着德国对法作战计划战败,奥匈帝国的军队蒙受沉重损失,速胜的希望很快落空了。对于同盟国来说,这场战争现在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包围战。英国实施了无情的封锁包围。德国和奥匈帝国无法获得军需物资和食品,他们的士兵面对着武备更好的敌军,两国平民面临着饥馑。征服和劫掠、陆上攻势、潜艇战都无法对抗或打破封锁包围。同盟国陷入了协约国构筑的不断收紧的铁壁之围当中。

◎ 媒体推荐

这本书为学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盎格鲁-撒克逊学生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原创性视角。

——马克斯·黑斯廷斯,《星期日泰晤士报》

亚历山大·沃森这部非凡的一战史前所未有地清楚展现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了中欧的各个社会的,特别是德国和奥匈帝国。

——P. D. 史密斯,《卫报》

英国历史学家通常倾向于主要从协约国的角度来看待这场世界大战。沃森从同盟国的角度审视了这些熟悉的事件,从而为我们的认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沃森的视角转变提供了启发性的侧面信息……在关于德国发起潜艇战这个灾难性决定的精彩章节中,沃森的平衡作用是最有效的。但是,是流离失所的东欧难民群体,在这本杰出著作的巨幅画布上留下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图景。

——米兰达·西摩,《每日电讯报》

一份真正不可或缺的贡献……选取熟悉的题材并对其进行新的解释,这是历史学家的才华的一个标志。沃森的书就是这项技能的绝佳例证……《铁壁之围》既是一部政治史或外交史,也是一部关于由苦难和战争引发的情绪的历史……沃森成功地将他密集的自下而上的描述与战争关键决策时刻的宏大叙事结合在一起。

——亚当·图兹,《华尔街日报》

作者简介
······

◎著者简介

亚历山大·沃森,英国历史学家、作家、教授,现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任教授。

2005年,沃森于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在剑桥大学、华沙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沃森的第一本著作《忍受第一次世界大战》(Enduring the Great War)于2008年出版,该书获得了弗伦克尔奖。

目录
······

致 谢

引 言

第1 章 开战决定

第2 章 动员民众

第3 章 源于错觉的战争

第4 章 防御战

第5 章 四面合围

第6 章 永久的安全

第7 章 前线的危机

第8 章 匮 乏

第9 章 再次动员

第10 章 U 型潜艇

第11 章 危险的观念

第12 章 面包和平

第13 章 崩 溃

尾 声

注 释

缩略语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评论 ······

一战让奥匈帝国解体,但日耳曼民族的戾气铁血,却草蛇灰线,一路蔓延,终于在纳粹的整合中,重新凝聚起来,见证了二战的爆发

欧洲史家长期指出一战是20世纪改变欧洲历史走向最重要的事件,其始作俑者是奥匈帝国而非德国。本书是国内目前引进第一部站在德奥视角下思考一战起因及其历史影响的专著。通读让人最印象深刻的在于作者指出奥匈帝国崩溃的历史教训在于多民族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是需要寻求一种共同的身份认同。当帝国处于和平状态时还能够让各族相互协同,但是当帝国的统治者准备筹划战争时,动员一个像奥匈帝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远比把一个…

人类学视野,既广且深。这类书容易写散,但本书紧扣“人民如何从对战争的赞成到对战争的反对”这个大主旨展开,线索还是很清晰的:德奥政府点燃人民对“包围”的过度恐惧以支持战争,但当“自卫防御”暗度陈仓至“入侵扩张”时政府成功的宣传开始出现破绽——宣传骗得了头脑但骗不了胃。关于饥饿的主题是全书最令人震撼的部分,它集中体现了战前各类基本矛盾的普遍爆发:双元国家间的权力重整、城乡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精彩又“痛苦”——“痛苦”是作者在结尾为全书做的总结。这既包括战争中真实的前线+后方的创伤,鲁登道夫体制和总体战对社会的摧毁和重构;也包括对这些牺牲之意义/无意义 难以释怀的拷问与怀疑。 后者将会是两战之间德语社会强大的社会集体潜意识,并最终在下一场大战中毁灭性地爆发。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