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与托马斯·曼书信集

0
(0)

赫尔曼·黑塞与托马斯·曼书信集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托马斯·曼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HermannHesse-ThomasMann:Briefwechsel

译者:黄霄翎

出版年:2022-12

页数:445

定价:88

装帧:精装

ISBN:9787532789245

内容简介
······

本书收录了德国两位文学巨匠托马斯•曼与赫尔曼•黑塞在1910年至1955年间的通信往来。黑塞与托马斯•曼的出身、艺术趣味和读者群体都不尽相同,但两人追求真理的渴望却如出一辙,通过与传统的联系,致力于道德与精神、伦理与美学的互动,这在他们不时相互呼应的创作主题中得以呈现。黑塞很早就开始关注托马斯•曼的创作,后者则称黑塞是“同代作家中很早就选定的最亲近之人”。对托马斯•曼而言,文学创作是他实现入世雄心、建立个人风格的途径,对黑塞则是忏悔和灵魂的自疗。他们借由文字和图画交换创作灵感、分享阅读体验和日常生活。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两位高尚的写作者就战争的愚蠢、纳粹的野蛮行径和战时的国内外文学图景多次通信交换彼此的意见,也为战后德国和欧洲未来的命运感到担忧。他们生活在一个可怖的时代,但他们从未向绝望妥协。两人借由书信相互安慰扶持,在对方遭到外界诋毁时为其辩护。这对旗鼓相当又坚定而独立的伙伴充分精妙地表达了出身、气质和生活态度的差异,但又表现出殊途同归的艺术旨趣,这让他们的对话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为读者提供了一份从文化和当代史角度来看都极为丰厚的文学遗产。

作者简介
······

赫尔曼•黑塞(1877-1962),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此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时至今日,黑塞仍然是被最广泛阅读的德语作家之一。

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894年发表处女作《堕落》。1901年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问世,奠定他在文坛的地位,之后又陆续发表《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等。1924年因表长篇小说《魔山》闻名全球,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此后,他笔耕不辍,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长篇小说《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及《绿蒂在魏玛》等。1947年,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问世。1955年8月12日,在80寿辰后,结束了他“史诗性的,而非戏剧性的生命”。

目录
······

i / 序

1/ 书信集

347 / 跋

355 / 附录

391/ 编者注

评论 ······

来自旧世界的一些宝石。注释和附录部分充满惊喜,曼曾多次推荐黑塞获诺贝尔奖;纪德和黑塞的书信充满温情与相惜。持续45年的通信见证了上世纪的动荡,曼:“我放弃旧日生活的全部基础,脱离了德国。这样做很好,因为人人都知道,否则我就不在人世了。” 黑塞:“愿下次的世界灾难很久很久以后才来,不能再伤及我们,愿人生光明美丽的一面继续在某处茁壮成长。” 😢

可以读完书信再回头看序言,更可见两个如此不同甚至曾彼此嘲讽的人能如此通信数十载有多可贵。黑塞和曼一起经历了魏玛和纳粹时代,他们在异乡反复衡量国族的意义,在清冷的世界主义中握手,在相似的文学构思中咂摸友人作品的高超和不足,在遭到外界诋毁时毫无保留地为对方辩护,在晚年时安慰老友的抱恙和丧亲之痛。他们是如此迥异,又仿若同胞兄弟——“您可别死在我前头……失去了您,我会感到无比寂寞,”曼对黑塞说。

今年最喜欢的一本书信集🈶️

今年最喜欢的一本书信集🈶️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