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社会建构 : 知识社会学论纲

0
(0)

现实的社会建构
: 知识社会学论纲

作者:[美国]彼得·伯格/[美]托马斯·卢克曼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知识社会学论纲

译者:吴肃然

出版年:2019-3

页数:284

定价:38.00元

装帧:精装

丛书:未名社科·大学经典

ISBN:9787301302071

内容简介
······

《现实的社会建构》是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社会建构论的扛鼎之作,更是社会学领域影响较大的著作之一。该书不仅将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范围,从少数人关心的科学和理论知识,拓展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导行动的知识,而且以生动的笔法,揭示了作为“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社会,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又具有怎样的特性。

本书融汇了现象学的洞察与人文主义的关怀。对于矫治社会学理论的退缩,该书至今仍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本书出版于1967年,是社会学领域的一本经典,是一本与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涂尔干的《自杀论》齐名的社会学经典。本书的问世,开启了社会科学领域一个跨学科的学派——社会建构主义。

作者简介
······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1929—2017),奥裔美国社会学家,现象社会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新保守主义的代言人之一。与卢克曼同为舒茨的学生,两人私交甚笃并长期合作。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宗教社会学和关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学理论。其社会学思想具有人本主义和现象学的特征。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人类的价值,研究人类自身的状况,视知识社会学为社会学理论的根本,认为其使命是对现实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即对社会的双重属性进行分析。一方面,社会是涂尔干所说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它也是韦伯论证的理解的主观意义,所以知识社会学要对客观的建构和主观的建构作出理论说明,以揭示在日常生活中“人是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创造的社会的产物”这一常识性道理。他还把现实的建构理论与现象学方法用于宗教社会学研究,提出“方法论的无神论”研究准则,其宗教对人类建构和维系世界的作用理论及宗教世俗化的分析,对宗教学和社会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主要著作有《社会学的邀请》(1963)、《现实的社会建构》(1967)、《神圣的帷幕》(1969)、《异端的使命》(1980)等。

目录
······

前言/ 001

绪论:知识社会学问题/ 001

第一章日常知识的根基/ 025

第一节日常生活现实/ 027

第二节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038

第三节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与知识/ 045

第二章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 061

第一节制度化/ 063

第二节正当化/ 115

第三章作为主观现实的社会/ 159

第一节现实的内化/ 161

第二节内化与社会结构/ 202

第三节关于认同的理论/ 214

第四节有机体与认同/ 222

结语:知识社会学与社会学理论/ 229

注释/ 237

主题索引/ 261

人名索引/ 271

译后记/ 279

"现实的社会建构"试读
······

本书旨在对日常生活现实进行社会学分析,更准确地说,就是对那些指导人们日常行为的知识进行分析。至于这种现实在学者的各种理论视野中会是什么样子,并不是我们的分析重点,它只属于外围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开头就澄清一点:我们所说的现实是社会中的普通人通过常识就可以感受到的现实。至于这种常识现实如何受到知识分子和其他思想贩子的理论建构的影响,这是下一个层面的问题。虽然我…

  • 第一章 日常知识的根基

评论 ······

人与社会的辩证法,知识在其中成为极其重要的中介。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是人的建构,社会又成其客观现实。外化、客观化到内化,辩证不是同义反复,而是建基于语言符号之上的制度化与去制度。

“社会是人的产物,社会是客观现实,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是由外化、客体化和内化三个步骤所组成的辩证过程。外化将人类的主观意义变成了符号和制度等非人产品,客体化使这些产品具有了坚实的客观性,而内化又使它们回到了人们的主观意义中。三个步骤同时发生,是种辩证关系。如果在面对社会现实时忘记了它本来的人造特性,那么人们就会堕入‘物化’的陷阱。”“于是,(数据)实证主义社会便带有强烈的物化思维,不能反映出人…

凭良心说话,本书是所有社会学从业人员必读书;译者在几年前就完成译稿但和编辑一起以极其变态的态度继续死磕每一句几年,贫僧无数次被其不厌其烦地打扰要求帮忙搞懂一个单词在特定语境的特定含义;虽然贫僧近乎重译的举动多次被译者推翻,本书确实是一本难得的靠谱译本。

那些天天喊着要现实一点的人,若是认真看了这本书,也许会对之前自己口中的“现实”(reality)有所反思;那些天天说大话鼓吹主义、信仰多么重要的人,若是读懂了这本书,也许会把调子放低一些。本书从人类生存、日常生活这样一些低起点开始,分析是什么一些东西构成了“知识”(knowledge)(主观与客观互构下的世界)。喜欢这样的文字,翻译也非常棒。读《与社会学同游》的时候就发现,彼得·伯格不喜欢用一堆理…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