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的偶然 : 我为什么拍纪录片

0
(0)

这世上的偶然
: 我为什么拍纪录片

作者:[日]想田和弘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副标题:我为什么拍纪录片

原作名:なぜ僕は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を撮るのか

译者:尹芷汐

出版年:2019-8

页数:248

定价:49.80元

装帧:平装

丛书:后浪电影学院

ISBN:9787505747623

内容简介
······

金棕榈导演是枝裕和、奉俊昊柔情推荐

凭生活流影像揽获多个国际电影节大奖

东大宗教学毕业、纽约深造

抛下NHK铁饭碗的纪录片诗人

细腻赤诚的创作物语

捕捉偶然、留住时间

用“观察”抵抗按部就班的凡庸日常

「对自己所做的事有所知觉

这本身就能改变我们的态度和视野」

📖 编辑 推荐

想田和弘,日本极具影响力的新生代纪录片导演,“观察电影”的提倡和践行者,以极简的自然主义表现方式切入日本社会的重要公共议题,凭生活流影像揽获多个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大奖,被称为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接班人,有“日本怀斯曼”之誉。

从一名东大宗教学专业的高材生,到去纽约学电影,给NHK做了八年“定制”纪录片,最后选择了以较为极端的“一个人的剧组”方式独立创作,去拍摄具有作者色彩、“不接受投资”的纪录片,想田和弘的创作轨迹十分有趣,也有人称他是“纪录片界的是枝裕和”。他们确实是多年好友,更有着志同道合的影像观念和生活哲学。是枝裕和在伦理的拷问前止步,将前期纪录片生涯的所思所悟转至故事片中,而后享誉世界;想田和弘怀着对社会同样的关怀、发问,踏入纪录片领域,“代替”是枝裕和过着他的B面创作人生。两人交叉并行,在纪录与虚构的边界并肩探索。

本书中,想田和弘回顾创作生涯,用温柔赤诚又不失力度的文字记录他独一无二的奇遇人生。

◎“随便做做”就斩获国际大奖?

东大宗教学毕业、纽约深造,抛下NHK铁饭碗的纪录片诗人想田和弘,出道以来就凭生活流作品屡次斩获国际电影节大奖,他的独门诀窍竟是不做计划、随心观察?

《选举》(2007)——大学同学街头摆摊竞选无人问津

获皮博迪奖(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

《精神》(2008)——全球自杀率第1的社会里一间精神科诊疗所的故事

获釜山国际电影节、迪拜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和平》(2010)——退休老人投喂流浪猫与独居老人的日常

获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观众奖、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港町》(2018)——偏僻小渔港,老人与海与流浪猫

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提名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

◎一个人的剧组,“碰运气”的影像?

采访、摄影、录音、剪辑……一人包揽、灵活机动,漫漫创作路,虐并快乐着。一边观察眼前的事实,一边独自漫无目的地拍摄,摆脱约定俗成的安全手法,踏上无法预见未来的“冒险”,不期而遇的时空巧合亦纷至沓来。

◎纪录片创作者,是恶人?还是正义的伙伴?

摄影机是类似凶器的暴力装置?导演是给被拍摄对象带来伤痕的加害者?面对影像伦理的拷问,是枝裕和转投故事片来规避不安不忍,而想田和弘如何迈过这道坎,继续在纪录片领域“汲取人心柔软部分”呢?

◎纪录片中“活生生的人”

跟随想田导演的“镜头”,众多鲜活人物一一呈现: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豪杰”外婆,因为一钱五厘的征兵令就上了战场的老兵,腿脚残疾却有少年般笑容的大叔……生活艰难但豁达,想田和弘用影像和文字带给世界触碰心灵的纯然幸福。

📖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纪录片导演想田和弘的一次创作总结和生活体悟的记录。想田和弘以创作“观察电影”著称,深度介入了日本社会的诸多公共议题,在国际纪录片界屡获好评。本书从其代表作《和平》《选举》《精神》的创作过程出发,呈现了前期构思、实际拍摄、后期制作及放映参展的流程全貌,通过讲述涌现其间的种种困难挑战、应对经验、巧合机缘和感悟思辨,详细地解析了拍摄“观察电影”的具体方法和创作理念。书中探讨的内容包括:纪录片的伦理与禁忌、纪录片的美学与技术发展、电视纪录片的思维陷阱、客观真实与纪录片的关系、独立电影导演的制作费和著作权等重要话题。

想田和弘的作品风格质朴自然、坦率诚挚,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又充满人文关怀。他认为纪录片是“捕捉偶然事件的连续性,令作品升华的艺术”,这一观念投射到生活中则为“人生也是由偶然和碰运气组成的”。导演进入电影行业、与妻子相识、获得创作契机和灵感等经历都有着偶然的色彩,可以说对“偶然”的捕捉和珍视正是作者的处世哲学。

📖 名人推荐

在想田和弘的“观察”中,想要去发现的眼睛、想要去聆听的耳朵、想要去等待的态度,都是他自觉的选择。在观察的过程中,通过自觉的选择,发现并呈现偶然事件的某种必然性,便是纪录片中高超的“导演”。

——是枝裕和

想田和弘的《港町》是一部给观众以静谧与感动、美丽到令人屏息的纪录片。小岛很美,大海很美,猫咪也很美。然而更美的还是在那里生活的人们。那平静但又极具冲击力、震撼人心的场面,就那么无比自然地走进了电影之中。这正是属于纪录片的“艺术”。

——奉俊昊

在本书中,想田和弘主要以他的作品《和平》(Peace)为例,讲述这部作品拍摄的来龙去脉、幕后花絮、创作心路等等,同时也谈到了一些纪录片的历史演变、技术革新等问题,同时穿插讲述他的“观察电影”方法体系。对于对纪录片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可读性很不错,他的语言平实,而且有很多实例、秘料,看着有趣,也颇有些启发。

——感恩而死,影评人、策展人、日本电影研究者

📖 媒体推荐

想田和弘的《和平》是一部安静的电影,却具有撼动人心的巨大力量。摄影机跟拍人和猫的日常生活……通过拍摄一些平凡无奇的事物,达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

——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颁奖评语

其他一些纪录片制作者可能有着与想田和弘不相上下的敏锐和智慧,然而很少有人能够优雅迷人地从观察者转变为安抚者,表现出如此真诚的关怀和善意。

——《宽银幕》杂志

作者简介
······

想田和弘,电影导演。1970年出生于日本栃木县足利市。先后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VA)电影系,现居纽约。曾为NHK等电视台制作了40余部纪录片节目。提倡并实践“观察电影”这一纪录片制作方法,包括不做事前调查和商讨,不用脚本、字幕和音乐等十条具体的方法论。遵循此方法论制作的第一部作品《选举》(2007)在世界各地200多个国家的电视上播放,获得美国广播电视界极为重要的皮博迪奖。第二部作品《精神》(2008)获得釜山国际电影节和迪拜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等奖项。观察电影番外篇《和平》(2010)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获得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观众奖和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另著有《精神病与马赛克》《戏剧与电影》等。

尹芷汐,200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日语系,2016年于名古屋大学文学部取得博士学位,专攻以松本清张为主的日本现代文学、大众文学。

目录
······

致中国读者

前 言

第一章 拍摄者与被摄者

第二章 扔掉“脚本”和“易懂性”——什么是观察电影(基础篇)

第三章 纪录片的趣味所在——什么是观察电影(发展篇)

第四章 一期一会的纪录片

第五章 电影带我去的地方

后 记

出版后记

评论 ······

电影是年轻人的艺术,年轻人最怕陈旧的规则与等级观念。市场上大多是因循守旧的纪录片书籍,恰好这本书能适时出现。想田和弘虽然反对纪录片里的简单易懂至上主义,但书写本书他却做到了。关于观察电影,简单几句话就是,熟悉摄影机就像是自己的身体,开拍前不写脚本不设主题与偶然为伴,观察被摄主体与周围环境和自身的互动,在记录时间的过程中发现柔软发现主题发现美。方法决定结果。一期一会。偶然天成。

非常认真的介绍了拍纪录片的手法。

纪录片导演对“观察电影”的一些阐述,平易清晰,“作品的魅力就在于预想被碾碎时,就在于不确定性和确弱性”,并且象很多日本作品给我的感觉一样,直奔哲理而去的我都无感,只谈专业的倒给我很多人生启示(不管是做饭的还是设计园林、插花的……),这个民族擅长落地动作。

多谢砍省推荐了《港町》和观察式纪录片给我,如获至宝。想田和弘多次冲击了我对纪录片的认知(他多番提及迈克尔·摩尔和怀斯曼,这两位都是我爱的纪录片作者),读着他的文字,一边领会一边回想起他在《港町》、《牡蛎工厂》的拍摄角度。想田和弘在书中引用了鸭长明的话:“江河流水,潺湲不绝,后浪已不复为前浪。浮于凝滞之泡沫,忽而消失,忽而碰撞,却无长久飘摇之例。”

这,便是意义。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