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个人主义在中国的崛起 : 社会网络、自我传播网络与孤独感

0
(0)

网络化个人主义在中国的崛起
: 社会网络、自我传播网络与孤独感

作者:傅正科/严梦思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社会网络、自我传播网络与孤独感

出版年:2019-3-1

页数:200

定价:49.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308188876

目录
······

绪 论

第一章 传播如何建立亲密联系∶传播与孤独研究

综述

第一节 媒介即中介

第二节 空间媒介如何重构我们的社会交往格局

第三节 大众媒介建构的共同体如何重构我们对关系的想象

第四节 新媒体∶群体性孤独还是超越孤独?

第五节 移动、社交、互联网络∶维系单身社会中孤独的个体

第二章 研究背景、架构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网络化个人主义、社会联系与孤独感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分析架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社会网络对五种孤独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资本,抑制孤独感的社会原因

第二节 社会网络如何为抑制孤独感提供资源

第三节 孤独感是多维度的

第四节 从生态系统分析多维孤独感的成因

第五节 社会网络与五种孤独的回归分析

第六节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社会网络对自我传播网络的影响

第一节 传播网络作为底层的交往中介

第二节 媒介可供性∶自我传播网络如何发挥作用

第三节 社会网络对自我传播网络影响的回归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自我传播网络对五种孤独的影响

第一节 自我传播网络∶多媒介渠道建构的传播网络

第二节 中介化社会网络∶我们将哪些人安置在哪些媒体中

第三节 自我传播网络与五种孤独的回归分析

第四节 传播网络所中介的社会网络与孤独感的回归分析

第五节 自我传播网络聚类分析与群组比较

第六节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社会网络、自我传播网络与五种孤独

第一节 社会网络与孤独感∶自我传播网络的中介作用

第二节 社会网络、自我传播网络与五种孤独的中介效果检验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认知的调节作用∶通天塔或巴别塔只是一念之隔

第一节 关系作为一种认知投射的游戏

第二节 媒介延伸了脆弱的自我

第三节 四种孤独、四种脆弱、四种媒介使用的表征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研究的总结、局限与展望

第—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本研究的局限

第三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 录

一 关于移动互联媒体使用与社会关系情况的调查问卷

二 交叉滞后分析∶自我传播网络与 UCLA

三 深度访谈记录与整理(摘选

后 记

致 谢

评论 ······

写了好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说,这就是文科PhD论文的终极要义吗?但是在文献综述方面,尤其是对过往实证研究的综述还是有些参考价值的,只是自己发展的内容不多罢了。不过可能是选题的原因,这个题目也很难做出什么新东西吧,全书都在车轱辘话。

社会学切入的部分写得还行,心理学切入的那部分写的恐怕是带入了过多作者的主观视角——从关系困境引出天性如此的风险规避,直接盖棺定论人本即缺乏对更深入亲密关系探寻过程中真实自我被接纳的乐观预期。这份逃避,使得期待真实自我被看见与理解的核心需求彻底断送了得以满足的途径,然后作者搬来了阿德勒的自卑-优越代偿理论——线下不行所以线上搞个现实圈层无法实现的理想化自我。但难道这个理想化的自我呈现就能粉碎之前的阻…

“为什么感到孤独的我们在使用媒介时,结局往往是用“关系”逃避关系。”

写了好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说,这就是文科PhD论文的终极要义吗?但是在文献综述方面,尤其是对过往实证研究的综述还是有些参考价值的,只是自己发展的内容不多罢了。不过可能是选题的原因,这个题目也很难做出什么新东西吧,全书都在车轱辘话。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