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场 : 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

0
(0)

记忆之场
: 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

作者:[法]皮埃尔·诺拉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折射集

副标题: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

译者:黄艳红等

出版年:2020-1

页数:628

定价:128元

装帧:精装

丛书: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

ISBN:9787305222313

内容简介
······

*当代法国史学界里程碑式的历史著作。

*1993年法国最高国家学术奖——法兰西学术院戈贝尔大奖获奖作品。

*2016年傅雷翻译出版奖入围作品。

*“lieu de mémoire”(“记忆之场”)这一概念因此被收入法国语文词典。

*从文化-社会史语境中回溯历史,写作手法精彩具故事性,是讨论历史与记忆问题不可错过的作品。

*本中译本从原书5000页135篇中精选了11篇;全译本翻译出版工作正在进行。

内容介绍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深具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Le Grand Robert de la langue française)。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和普鲁斯特等,不但有理论的观照,更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本书自2015年出版推出后广受欢迎,此次推出精装本,在装帧升级的基础上,对译文也做出了再次审校。

媒体评价

这本书的作者们——法国当代一些最卓越的知识分子,运用“记忆之场”的概念,探讨了诸如凡尔赛宫的象征意义、查理曼大帝不断变化的遗产、记忆在构建历史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法国地区主义的无所不在等一系列主题……值得那些对法国引以为豪的国家认同感兴趣的人阅读。

——Publishers Weekly(《出版人周刊》)

剖析、解释和赞扬法国人对自己过去的迷恋的一次最宏大、最雄心勃勃的尝试。

——Los Angeles Times(《洛杉矶时报》)

它大胆、卓越、雄心勃勃,旨在书写一部新的法国历史,一部不是政治或社会的,而是文化和知性的历史。

——Library Journal(美国《图书馆杂志》)

一项伟大的成就。

——The New Republic(《新共和》杂志)

《记忆之场》也许是关于法国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的历史文献之一。……这一史无前例的系列作品是在法国的民族身份经历关键性的变革、法国正挣扎着为自己下定义的时候写成的。……从整体上看,这一系列非同寻常的作品记录了法国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以及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记忆之场》英文版介绍

作者简介
······

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1931—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学术编辑,著有《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现在、国民、记忆》《法国研究》等,主编三部七卷本《记忆之场》。1993年,《记忆之场》获得法国最高国家学术奖,同年“记忆之场”(Lieux de mémoire)词条被收入《罗贝尔法语大词典》。2001年,诺拉当选为仅有四十名定员的法兰西学术院院士。

目录
······

中文版序:皮埃尔·诺拉及其《记忆之场》/孙江

I 记忆与历史

记忆与历史之间:场所问题

皮埃尔·诺拉著 黄艳红译

纪念的时代

皮埃尔·诺拉著 查璐译 曹丹红校

如何书写法兰西历史

皮埃尔·诺拉著 安康译 曹丹红校

Ⅱ 记忆与象征

七月十四日:从狂暴之日到庆典之日

克里斯蒂安·阿马尔维著 黄艳红译

《马赛曲》:战争或和平

米歇尔•伏维尔著 黄艳红译

埃菲尔铁塔

亨利·卢瓦雷特著 张鑫 黄艳红译 黄荭校

环法自行车赛

乔治·维伽雷罗著 孟婕译 黄荭校

Ⅲ 记忆与叙事

贞德

米歇尔·维诺克著 黄艳红译

自由·平等·博爱

莫娜·奥祖夫著 黄艳红译 段星冬校

拉维斯的《法国史》 :对祖国的敬爱

皮埃尔·诺拉著 胡蝶 骜龙 施雪莹译 曹丹红校

马塞尔·普鲁斯特对逝去时光的追寻

安托万·孔帕尼翁著 许方译 高方校

附录一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二 《记忆之场》三部总目录

评论 ······

“由于没有人知道过去从何而来,一种不确定的焦虑感将一切都变成历史的痕迹、可能的标记和疑点,是我们让清楚明白的事实染上这种疑点的。我们对过去的感知,就是粗暴地占有我们知道已经不属于我们的事物。它要求对失去的事物作准确的调适。表象排斥巨幅画卷,残卷排斥整体画面,表象的产生依靠的是零星的闪光、有选择的提取物的增值,以及别有意味的抽样。”

当代记忆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由三篇理论起头,详述历史记忆化与记忆历史化的交互进程中,政治权力、社会习俗与文化认同对之产生的诸多影响;随后的八篇个案,涵盖了体育、建筑、音乐、文学等社会史和新文化史所关注的诸多领域。纲举目张,加上流畅生动的翻译,使其成为国内初兴的记忆研究的必备参考。自2015年国内出版初版以来,短短五年时间,就已经出到第三个版本,足见其受欢迎程度。这个最新的精装版本,也值得每一位关注…

史实非常详尽,看得出来每一篇作者的用心,力图用文字重现过去的记忆,但这本书同时也揭示文字的不足“七月十四日”、“大革命”、“普鲁斯特”这些词句之深刻,很难光靠一篇文章传达。

记忆之场,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记忆的符号空壳”,时空交错,表征复杂,话语演变,又如何?看不到背后的政治经济运作,徒留一符号表征的外表,分析来分析去最终也会沦为表征主义/结构主义的阐释路径,实在喜欢不起来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